下载此文档

本义和引申义.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本义和引申义.doc本义和引申义
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
: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
: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
’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广雅·释诂一》:“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相关联想)
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相关联想)
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相关联想)
又引申为“名字”。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相关联想)
女子出嫁也叫做“字”。《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尚未出嫁则曰“待字”。(相关联想)
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相关联想)
(2)“涉”字的甲骨文形体作“”等形,我们一看即明其所以然了。《说文·沝zi3部》:“骈涉,徒行厉水也。”《广韵·叶韵》:“涉,徒行渡水也。”由“徒步过河”,引申为“渡水”。段玉裁注:“涉,引申为凡渡水之称。”(相似联想)
由“渡水”再引申,则可有“进入”之义。(相关联想)
渡水之处(即渡口)也可以称“涉”。(相关联想)
又可以有“上路”、“行走”等义。(相关联想)
可有“经历”义。(相似联想)
由“经历”可引申出“涉猎”义。(相似联想)
由“涉猎”又可引申出“阅览”、“阅读”义。(相似/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出“广博”义。(结果相关联想)
“涉水”是由此及彼,因而又可以引申为“涉及”、“关联”、“牵涉”等义。到了现代汉语中,“经历”和“牵扯”义成为其常用义,而其本义仅保留在“跋山涉水”等词语之中了。
明白了“涉”的各种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以下词语了。如“涉月”、“涉旬”,为“经月”、“经旬”之义,是取“涉”的经历义;“涉讼”、“涉嫌”、“涉疑”等,是取其“涉及”义。其他如“涉手”、“涉足”、“涉目”、“涉世”(经历)、“涉览”、“涉学”、“涉历”、“涉道”(涉猎)等等,也都容易掌握了。
三、如何分析本义与假借义
假借字主要应当依据语音之间的关系去考求,但是,利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假借字。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吻合,即不符合字形与字义的统一性要求。王念孙称之为“揆(kui2揣度)之文义,颇为不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后叙》注中指出:“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
(一)判断“假借”,可以用“形义不合、古音相同或相近”两个条件判断:
“形义不合”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相似、相关联想来判定字形与字义之间是否相吻合,如果字形与句义之间没有相似、相关联想,从字面上此句语意不通、不合常理、常识,我们就可以断定这里存在“形义不合”的现象。
2. 形义不合→讹字?(形近/音近)
→借字?(古音同****惯用例)在断定了形义不合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古音相同或相近”来寻找本字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古文字学和音韵学知识都是训诂学非常重要的工具,三者密不可分。
讹字:(形近而讹、音近而讹)
(1)有的是一般的形近而讹。例如:
《史记·夏本纪》:“天下于是太平治。”
王念孙说:“太,当为大。大、太字相近,后人又****闻天下太平之语,故‘大’误为‘太’耳。《群书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②( 见《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大平治”条)
(2)有的是由于隶书、篆书、草书或者半体、或体的形体相似而致误的。这就要求校勘者必须熟悉它们的形体,

本义和引申义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53072647
  • 文件大小76 KB
  • 时间20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