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赤壁赋》的审美教学.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赤壁赋》的审美教学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赤壁赋》的审美教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赤壁赋》的审美教学语文美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中学语文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还可以借助其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利用这些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与熏陶,体验审美带来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陶冶,促进正确世界观,树立完善人格,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典范之作。一、朗读文章,感受语言美西方符号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符号体系是理智化的语言,这就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语言是情感的表现,二是语言是理智的表现,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就是艺术的语言、美学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好语言。《赤壁赋》就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千古佳文,而这样好语言的文章是必须认真朗读的。古人有云: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色彩,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赤壁赋》不是纯粹的散文,也不是散文诗,而是一篇“赋”。“赋者,铺也”,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又包含者浓浓的诗意。所以在授课时,让学生多朗读,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指导学生以声入情,因声求义,因声得美:一是让学生听范读,初步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二是让学生自己投入,找到韵脚,分清句法,自己试着诵读;三是听读,即听同学朗读,感受流畅之美;四是齐读,读出变化;五是诵读,学****借鉴、把握诵读的技巧,高声诵读课文。只有艺术地读出来,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我们语文教师教《赤壁赋》时,应特别强调诵读,通过轻重得宜的重音,正确得当的停顿与延续,神形兼备的语气,跌宕起伏的节奏等,来显示《赤壁赋》的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也才能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自由飞翔,创造出自己的美。二、再现形象,感受人物美一篇文章,往往以形象感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再现形象,就好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或笑容可掬,栩栩如生,如在左右,这样一定能唤起我们的美感。苏轼先生的《赤壁赋》塑造了两个经典的形象:乐观豁达的“主”和悲愁离离的“客”。“主”“客”本是沉浸在逍遥乐景中,但因“主”的“饮酒乐甚”,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让“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客“因古今人物对比,由曹孟德之不可一世怀兴亡之悲;因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对比而生悲;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比而有愁,一个无比失意的“客”形象就再现了,也让我们跟着一起共鸣。“主”和我们读者一样,也受感染,但却走出“悲愁”,借水与月论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来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来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在清风和明月中陶醉,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物就站在我们面前了。人物形象的悲剧美让我们不胜唏嘘,人物形象的喜剧美让我们悦心悦意。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可以这样说,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而我们通过将《赤壁赋》“主”“客”形象再现,学生就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三、唤起想象,感受自然美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在《赤壁赋》中就有描绘如诗如画的风景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它描绘了一幅月夜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绘出秋风的形象,水面的平静,更见出秋风之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将月拟人化,写出月对游人的眷念,表达出脉脉含情的意蕴;“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描出秋水之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怀。苏轼先生对秋江月夜的描绘,连他自己都鼓起想象的翅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存,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其想象与联想能力,将自己已有的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画面,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环境,美的氛围中,感受到美带来的愉悦,获得创造所带来的快感,也就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四、探析层次,感受结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很多同学可能能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却往往会忽略一篇文章的结构美。《赤壁赋》是一篇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江天、江水、江色;就情而言,有悲、愁、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时而飘飘欲举,时而畅言哲理,看似很散,但却是构思精湛、缜密,无闲文衍附,无浪墨乱插,显得精粹、集中。《赤壁赋》由游起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点明时令、地点、人物、虽是简要记述,但却笔直地通向下文:“秋”引出秋景,描绘了一幅月夜江***,由景生情,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但“饮酒乐甚”,自然要“扣舷而歌之”,引出“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来承上启下,文章便由情入理。“赤壁”导出怀古,“苏子与客”申出主客议论。在结构上,情因景而生,生得自然;有喜转悲入乐,波澜分明。可以说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有他独到的结构,而探析文章的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也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创造。五、体悟情感,感受人文美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大凡优秀作品,一定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夫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这一年是作者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反而显示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课文,就能达到一种审美体验。第一,物我合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学生把自己的经历、经验融进具体语句中,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第二,移情现象,“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外射到语句上,使作品和自己有默契。第三,表同作用,学生进入作品,与客同悲,与主同乐,在清风明月中陶醉。梁启超先生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用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这就启发我们,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它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也以形象情感悦人,只有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才能充分发挥文质兼美的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领悟文章蕴含的情和意,让学生在鉴赏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独立的人格意志,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教育,真正让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让心随“美”一起飞。参考资料:[1][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胡立琴浙江省嘉兴市嘉善中学314100)

《赤壁赋》的审美教学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428 KB
  • 时间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