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研究综述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往往产生一系列的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抑郁等心理现象。对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是一个关于听障儿童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解决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展望。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前言: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2001年,卫生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对全国0到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其中6岁以下的聋哑儿童约80万,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有研究表明,%,%。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听障儿童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可能比健听人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众多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听觉障碍儿童。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对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一、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研究(一)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就听障儿童而言,有研究者认为林崇德(2003)指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两个指标比较适合,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是指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否则就属于心理不健康,例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犯罪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后者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林于萍(2000)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聋哑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李祚山等(2004)对听觉障碍儿童的调查表明,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徐方忠等(2005)的调查显示: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总体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躯体化、强迫、偏执是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刘青等(2005)自编问卷对聋生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聋生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的年龄与正常学生基本相同。张颉(2008)对聋哑初中生的调查表明,其总体情况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不同的项目上。黄杰等(2008)对聋生与健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健生,但健生的学****焦虑和自责倾向比聋生高。总体说来,已有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听障儿童所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高于普通正常学生;(2)自我评价方面,存在自卑倾向;(3)情绪情感体验方面,存在孤独体验;(4)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对人焦虑;(5)个体发展方面,听力残疾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基本一致。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一)。国内外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比较多,多集中于对聋哑儿童智力与学****能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听障儿童在以上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要滞后于正常的儿童。具体表现为,语言发展缓慢,情感体验相对肤浅,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较差等。。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变量,同正常人相比,听障儿童人格的形成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张福娟等(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在独立性、忍耐性、领导性方面较差,容易产生固执。张伟锋(2006)对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人格特质的对比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听障男童在内外倾性和掩饰性上显著高于正常男童;听障女童在精神质和掩饰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女童,但在神经质上显著低于正常女童;听障男童在精神质上显著高于听障女童,其他人格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第二,农村听障儿童的内外倾性显著高于城市听障儿童,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是自我的主要成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王玲凤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对7-9岁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概念的总分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二)听障学生家庭原因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残疾,不能给与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关爱,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对这样的残疾孩子感情淡漠,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成才与否,家长往往不会去过多关注。听障家庭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的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部分家长觉得孩子残疾很可怜,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庭中常常是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家长视他们为家庭的负担,在心里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缺乏与孩子必须和必要的交流,部分家长面对听力障碍孩子,在教育沟通方面有许多困难,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平。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都是心理教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地开展起来,一是要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要不定期聘请心理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使其工作经验得到推广和普及。,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听障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学校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设心理教育课,让听障青少年学生学****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这是促进听障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心理健康课为主渠道,以讨论、讲座、情境小品、游戏、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辅以知识传授,重在启发和引导。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听障青少年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将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咨询是增进听障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区要遵循“真诚、帮助、保密”的原则,采取集中咨询和个别咨询、语言咨询和信函咨询、聆听帮助与行为干预等形式,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心理信箱、心理日记,建立“心理小书屋”,编辑“听力障碍学生咨询案例集”,为听障青少年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心理测试了解他们,也让他们了解自我;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听障学生心理档案卡;针对听障学生实际的心理困惑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及时答疑解惑,指导听障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和谐、优美的环境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它具有育人、育心的功能。健康和谐的校园、家庭、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营造一种动静结合的良好心理环境,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能使听障青少年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不断优化。针对听障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江小英(2005)运用个案研究法探析了成功随班就读聋童的家庭教育经验。王雁等(2007)认为,在聋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的意义,即不仅能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增强聋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郝振君(2005)认为,将团体心理辅导用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刘德芳(2003)认为,聋哑学校应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及建立心理辅导中心诸方面加强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四、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一)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整理可见,近几年有关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解决听障儿童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样本量太小。在大部分的研究中,其调查范围仅限于本地区的某学校听障儿童,影响到研究推论的广泛性。,缺少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研究中绝大多数是以SCL-90量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问卷进行调查,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多为健听的成年人,直接用在尚未成年的听障儿童身上有些欠妥;部分调查研究采用的是自编量表,其信度和效度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评估的科学性。,整合研究少,分散研究多。而分散研究则主要涉及了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对听障儿童的归因方式、自尊水平、情绪调节方式以及人际关系、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甚少。,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和教材缺乏,绝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从目前仅有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来看,所采用的大多是普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二)未来研究展望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和爱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因此,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构建适应时代的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理论;(2)扩大被试的选择范围,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听障儿童以及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而与不同类别的残疾儿童的比较研究较少;(3)编制适合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4)采取更多形式的研究方法,比如个案追踪调查研究、个体心理问题咨询、访谈法、实验法等,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案;(5)从整合的观点去探讨各种因素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注意探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增效和减效关系;(6)编制更适合听障儿童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探讨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7)加强心理、教育、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和多学科人员的通力合作,综合各学科之长,形成综合的研究力量,以加快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步伐。参考文献:[1]梅藻惠,[J].绥化学院学报,2014(1):34.[2][J].宁夏教育,2005.[3]杨浩,[J].特殊教育[4]赵丽娜,.[C]2013-12-04.[5][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3):27.[6][J].南京特教学院报,2011-12(4).[7][J].宁夏教育科研,2014-2[8]李祚山,[J].中国特殊教育,2004(8).[9]穆昕,[J].康复教育,2005(1).[10]范磊,[J].地情研究,2010-1.[11][J].教育观察,2013(35).[12][J].心理健康教育,2014-6.[13]黄锦玲,娄星明,[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4][J].长春教育学院报,2012(1).[15]张宇迪,[J].中国特殊教育,2006(5).[16][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17][N].河北教育,-8.[18]郑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

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499 KB
  • 时间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