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世界石油历史简介及思考.pdf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世界石油历史简介及思考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石油历史简介及思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对世界石油史上若干事件的思考世界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今年8月27日,是世界石油工业诞生150周年纪念日。150年前的这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塞尼卡石油公司的代表埃德温·德雷克用蒸汽机驱动的一台冲击钻机钻出了油流,而且用蒸汽机驱动的泵抽油生产。人们把这口井称为德雷克井。世界公认,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发端。为什么把德雷克井出油的日子定为世界石油工业这个巨大产业的诞生日?又为什么把这德雷克井所在的地方定为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地?石油生产要称其为产业,首先要上规模,如果一个地方,仅仅钻那么几口井,产出少量原油,不称其为产业。德雷克井投产以后,在宾州石油溪周边地区,形成了找油热,许多人都在钻井找油。不到10年,阿帕拉契亚地区成为大面积石油产区,仅仅三年时间,年石油产量达到300万桶(41万吨)。其次,产业要成为体系。德雷克井出油以后,油区附近很快建起了几十座炼油厂,争相用原油炼制灯用煤油。在泰特斯维尔乃至芝加哥地区,制油桶、建储罐、修铁路和驳船运输等,形成了众多的关联企业群。世界上很早就开采石油的国家不止美国一个,为什么唯独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壮大如此之快?这里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互相促进。第一,阿帕拉契亚大油区的自然条件优越,石油储藏丰富,而且埋藏浅。德雷克井的井深才20米,以当时的钻井技术不难钻获原油。而且地面油苗露头多,不用地质家指导,就能在油苗附近钻井,成功率颇高。第二,在德雷克井出油之前,炼油技术已经取得突破,用蒸馏釜能把原油炼制成灯用煤油。煤油可替代松脂、鲸油用于照明,很受欢迎。而油区靠近美国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油品需求量大,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煤油运到外地乃至外国销售。这就为石油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市场。第三,由于美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石油工业一兴起,有大量的钢铁材料、机械制造(蒸汽机、钻机、铁管等)能力给予支持。第四,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大大推动了石油工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战后“成千上万的退伍兵涌入油区,重新开始生活,寻找发财之道。,促成了一次投机性繁荣”。“战争切断了来自西部的松脂运输线,造成了松脂油(当时主要的照明材料)的严重短缺。宾州提炼的煤油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缺,更快地开拓了北方市场”。“战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由于南方分离出去,北方无法继续分享棉花出口的收入。对欧洲石油出口迅速增长,弥补了这一损失,成为外汇收入的新源泉”。第五,美国东部已经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银行业发达,投资者不难得到信贷的支持。而且,19世纪70年代就在油区出现了石油交易市场,进行现货交易。这就是石油工业在美国率先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环境和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石油工业没有诞生在其他国家。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世界上第一家垄断性石油企业是洛克菲勒1880年创办的美国标准石油托拉斯。到19世纪90年代,它控制了美国90%左右的炼油能力、85%以上的管道运输能力、85%的油品市场和出口及30%左右的原油开采。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一些州开始把矛头指向这个石油巨头。1891年,它被迫把总部迁出俄亥俄州,落户新泽西州,并宣布解散托拉斯。1899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原先标准托拉斯的成员公司基本上变成了它的子公司。1911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它违背反托拉斯法,把它解体为34家公司。这是石油史上第一次采用法律手段进行的反垄断。但是,垄断并没有从石油舞台上消失。1921年,苏联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1938年,墨西哥把外国石油公司没收,建立起国家对石油工业的垄断,而且是100%的绝对垄断。从那以后到现在,世界上陆续建立了100多家国家石油公司,在所在国家内实行石油行业的垄断经营。从1928年阿克纳卡里协定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初伊朗石油国有化,逐步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而代之的是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垄断。可见,垄断几乎是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一时的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二战以后走上独立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没有选择美、英“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而选择了国家控制自然资源,控制经济、市场的道路,来保障经济独立,防止经济被外国公司控制,并运用本国资源来为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即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一些国家在石油工业中搞国家垄断,像意大利、挪威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世界上出现两次企业兼并的浪潮。1981年~1982年,美孚等几家公司企图兼并较大的石油公司(大陆、马拉松),美国政府以反垄断为名不予支持,以致有两家大石油公司投入了非石油公司的怀抱。但是,从1983年起,情况改变了。美国政府不但不干预,而是同意更大石油公司间的兼并。比如,美国政府和欧盟支持BP对阿莫科、道达尔对菲纳和埃尔夫、埃克森对美孚、雪佛龙对德士古的兼并。可见,“反垄断”这把“尺子”的弹性似乎加大了。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实现了全球化,大公司的兼并,形不成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而合并更有利于增强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竞争力。当然,石油工业的垄断在其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也是不相同的。普遍的做法是,上游垄断程度高,石油天然气是自然资源,是属于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开发。在对外合作方面,只能由国家公司代表国家同外国公司合作。下游的垄断程度低,炼油和销售方面,大多数国家允许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办炼油厂,经营油品的批发和零售。但国家石油公司必须保持对市场一定的控制能力,避免油价过高,伤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因此,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垄断。不要用几十年前的老眼光看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垄断。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20世纪头10年,汽车开始大批量生产,对汽油的需求逐步上升。有人把此前的阶段叫作“煤油时代”,20年代起叫作“汽油时代”。适应于需求的根本性改变,炼油工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要解决的是,在蒸馏这种“一次加工”的基础上,开发出二次加工技术,以便从每桶原油提炼出更多更好的汽油来。这一技术革命的先导是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Amoco)的威廉·柏顿发明了热裂化工艺,就是用对原油加热的方法(454°C以上),使原油中比较大的分子裂解为比较小的分子。1911年,建成世界第一座热裂化炉。1921年,建成了工业化连续性热裂化装置。热裂化可使原油的轻油收率达到40~50%。:..柏顿的热裂化激起了连锁反应,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开展研究试验,寻求新的工艺技术。真空石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支持法国人尤金·胡德利研究成功了用催化剂实现重质原油裂解的催化裂化工艺,并于1937年开发出第一种催化剂——硅酸铝催化剂,建成世界第一套日产量能力12000桶(6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第一代装置是固定床催化裂化,3年后第二代移动床催化裂化工艺成功问世,1943年建成第一批两座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日加工能力1万桶(50万吨/年),催化裂化使轻油收率大大提高,达到7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另外一批石油公司另辟蹊径,1941年开发出流化催化裂化工艺,1942年建成第一套商业化装置。很快第二代“下流式”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取代了“上流式”装置。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相继出现了第四、第五代流化催化裂化工艺,并几乎成为所有炼油厂二次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催化裂化的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创新、回收等方面。催化剂的应用,开辟了炼油工业的新纪元。这是炼油工业第二场技术革命。催化裂化工艺的创新,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创新的主体是石油公司,不是大学,也不是国家实验室。其实,早在1885年标准石油托拉斯就已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企业科研机构,开发脱硫工艺。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几乎所有的大石油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实验室。公司自己搞科研,自己把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催化裂化的发明者胡德利从1922年开始研究催化技术。真空石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接到美国,为他建立实验室,用他的发明建立中试装置、半商业化生产装置,而后建立商业化生产装置,历时十几年。乃是慧眼识英雄,企业家有魄力,有远见。三是技术无止境。真空石油和太阳石油两家创造了催化裂化,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串联新泽西、法本(德国)、凯洛格等几家公司,后来加上英国石油、英荷壳牌、德士古、环球油品等几家组成催化剂研究协会,成功合作研发了流化催化裂化,这些生产市场上的对手,在技术创新上同心协力搞合作,并没有政府的介入。更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体内不仅包容了未来的应用企业,还吸纳了凯洛格工程公司,擅长工艺研发的环球油品公司,整合各家优势,并很快转化为商业化装置,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模式。四是技术革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热裂化使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在加盟的十几年中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炼油业的领先者,帮助它在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很快发展壮大。而催化裂化技术的突破,帮助石油公司迅速扩大轻质油品的生产,满足社会对汽油和柴油的需求,二战中帮助盟军战胜法西斯立了大功。今年8月27日,是世界石油工业诞生150周年纪念日。在150年的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发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石油事件,值得我们分析研究。石油专家王才良教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遴选出世界石油史上著名的27个事件,并深入分析,勾勒出了石油工业发展的轮廓和轨迹。本刊将节选刊发这些文章,以飨读者。(2)近代天然气工业的兴起世界公认,近代石油工业诞生于1859年8月27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然而,对近代天然气工业的诞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人类开发利用天然气历史悠久。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时已有临邛火井。公元16世纪开发的四川自流井气田,是大规模开发的第一个气田。然而,天然气生产仅附属于盐业,用作制盐的燃料,地域也局限于自流井盐厂。在国外,最早的记载是,1821年美国纽约州的弗里多比亚镇开始把天然气作为街道的照明。1859年,宾州泰特斯维尔出油以后,短短的10年至20年内,美国东北部阿帕拉契亚山脉地区成了石油产区。有油就有伴生天然气。1872年,有人用铸铁管连接起来,把井口天然气引到附近工厂作锅炉燃料,天然气开始成为商品。但是,用螺栓连接的管道不紧密,常有泄漏,容易引发火灾。德莱赛发明了用橡胶做的密封圈,解决了低压输气这一关键问题。1881年,从印第安纳州格林顿到芝加哥建起了第一条输气管道,长198公里,管径只有8英寸。由于输气气压低,天然气不能远距离、大容量地输送。1916年,美国在路易斯安那州发现了非伴生气气田——门罗气田,原始可采储量4248亿立方米。1926年,铺设了第一条管径14英寸至18英寸的长输管线,把天然气输到得克萨斯州博蒙特。有人由此认为,这就是美国乃至世界近代天然气工业的起点。1918年至1922年,美国发现潘汉德-胡果顿大气田,。1931年,美国建成输往芝加哥的24英寸管道,全长1600公里。这是第一条千公里以上跨州天然气管线,也标志着天然气跨州贸易的开始。1920年,美国的天然气储量为4248亿立方米,年产量达228亿立方米。1930年,,年产量达542亿立方米,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这时期,美国在天然气开发方面几乎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的发展都要晚得多。1940年,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突击建成两条输气管线,向萨拉托夫和古比雪夫两座国防工业城市供气,也应该算天然气工业化开发的开始。1958年,加拿大建成横跨全国的输气管道(TCPL),向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供应天然气,大约是天然气跨国贸易的开始。1982年,意大利埃尼集团建设了跨越地中海的洲际输气管线。它起自阿尔及利亚的哈西勒迈勒大气田,两处穿越地中海,到意大利,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西西里海峡水深达600米,为建设长距离海底管线创造了先河。1985年,苏联建成了乌连戈伊—中央输气管道系统,,总输送能力高达每年1800亿立方米。其中,亚马尔输气管道,号称“横贯大陆”管道,横穿原苏联欧洲部分,向西欧供应西西伯利亚乌连戈伊大气田的天然气,这也是天然气的陆上跨洲输送。1959年,美国实现了世界第一次天然气液化运输,甲烷先锋号把第一船LNG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斯湖穿越大西洋,运抵英国的坎威岛。1964年,阿尔及利亚阿尔泽天然气液化厂投入生产。这是世界第一座商业化、大规模的天然气液化厂,LNG海上跨洲运输也从此开始,运送至英国和法国。至此,天然气产业实现了国际化、全球化。阿克纳卡里协定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在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资本主义石油市场上形成了“春秋战国”局面。在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英荷壳牌集团、英波石油公司(BP的前身)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真空石油公:..司。还有一些公司也在悄悄地开拓世界市场,其中包括德士古。1924年,苏联开始把它的巴库煤油打入世界市场。坚决反苏的壳牌和新泽西结成反苏联盟,因为它们在巴库的石油资产被布尔什维克没收了。而美孚、真空等公司则积极同苏联人做生意,同他们签约购买大量煤油投放印度及远东地区。一是价钱便宜;二是巴库煤油运距短,有利于同壳牌、英波等争夺印度、中国、日本等市场。美孚在巴统港为苏联建了一座炼油厂,并租赁经营。用“赤色”苏联的煤油来冲击它的传统市场,令壳牌非常气愤。1927年,它首先在印度,后来扩展到东半球其他地方,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价格战,谴责这两家美国公司与“共产党勾结”。美孚和真空予以反击。这也波及到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价格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1928年,壳牌与新泽西对抗苏联的行动越来越有气无力。伊拉克发现了库尔库克油田,罗马尼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原油源源不断进入市场,油价正在下滑。在这种背景下,英波、壳牌和新泽西三家公司的首脑在英国的阿克纳卡里城堡“打野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并且就两件事达成一致。第一件是停止价格战,维持各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现状,也即按现状瓜分市场。承认这一协议的公司商定一个石油配额,不得超产,除非超产油卖给参加协议的合伙者。所以,阿克纳卡里协定又称“维持现状协定”。第二件大事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制定形成一个统一规则。由于当时美国的原油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而且,主要从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港口出口;而美国原油生产成本也是世界最高的,因此,就以美国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到消费中心的运费,来计算原油价格。这叫“基点定价制”。会后,几乎所有参与世界市场争夺的公司都接受了这个协议。但是,该协议留了两大缺口:一是不与苏联合作,不吸纳苏联参加;二是美国有反垄断法约束,这市场瓜分不包括美国国内市场,这就注定这协议是短命的。苏联不理这一套。众多的美国公司不参加,我行我素。所以,大公司的“协定”控制不了美国石油出口量。一年后,世界市场重新陷入混乱。壳牌打入了美国市场,向新泽西等美国公司挑战,迅速扩大业务。1931年,新泽西看准了远东地区是壳牌的薄弱环节,向壳牌发动了新的价格战。阿克纳卡里协定有它的历史意义。第一,是在世界石油工业“春秋战国”状态下,实现大公司之间合作的一次重大尝试。它表明,世界石油市场不能处于无政府的混乱之中,总要找到一种办法来达成协议,减少争斗带来的伤害。第二,它是大国际石油公司第一次握手,它们开始在世界各地搞不同形式的联合,第一个相关“成果”是英波公司与壳牌在英国市场上的结盟,共同组成英国Shell-Max石油公司。因此,可以认为,阿克纳卡里协定是“七姐妹”国际卡特尔形成的开始。第三,世界市场的原油定价原则成为几乎所有石油公司都接受的共同准则。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生产成本也是最高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罗马尼亚,更不用说巴库原油,都具有成本优势,威胁着主要靠美国产油的各美国公司(包括新泽西、美孚等)。基点定价制保证了这些美国公司的利益,又使在美国以外开发石油资源的壳牌、英波等公司有更多的利润。因此,这一定价规则,促进了在中东、拉美等地的石油开发。美国的石油过剩危机1916年至1929年期间,美国“快速”跑入汽油时代,汽车拥有量从450万辆飞升到2310万辆,造成对汽油需求的直线上升。同一时期,美国石油需求量从103万桶/日(5150万吨/年)飞速增长到258万桶/日()。:..当时,出现了石油生产高峰论调,如城市服务公司的老板哈里·多尔蒂写信给总统,认为“一场大短缺已迫在眉睫”。1923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出警告:“本国的原油供应正在迅速地枯竭”。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带来油价上涨,而油价上涨又促进更多的人向石油工业投资,导致更多的石油大发现。20世纪20年前期的科技革命,使物理学进入石油业,地震勘探等技术的兴起、石油地质学的应用,帮助美国人有一个石油大发现时期。2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先后发现希格拉山、亨廷顿滩、圣菲泉等大油田。1928年,在中西部发现俄克拉何马城等大油田。1925年起,美国每年新增储量都在10亿桶以上,,枯竭成了过剩。当时,石油勘探与生产非但没有节制,反而变本加厉。1930年10月30日,乔伊纳“大爷”在布雷德福的一口探井发现了特大油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油田。几千家“石油公司”蜂拥而上,钻机一台挨着一台,林立的钻机带长达69公里,宽5至20公里,8个月内钻井1300口,日产量上到18万桶。1933年这个油田年产量达到2740万吨。与此同时,发生了“黑色星期五”,股市崩盘。引发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经济危机。工厂倒闭,生产萎缩,失业猛增,石油需求急速下降。一面是需求下降,一面是产量猛增。这是典型的生产无政府主义。原油泛滥成灾,油价崩溃。1926年,。东得克萨斯大油田出油后,迅速降到每桶1美元,1931年5月底暴跌到每桶15美分,有的地方甚至每桶只卖6美分乃至2美分。成千上万家小石油公司叫苦连天,纷纷破产。当时,美国没有主管石油的部门。“重灾区”的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的政府出来收拾混乱局面,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所有的石油生产商强制推行产量份额制,以行政手段限制原油生产,还派国民警卫队到油田去,实行军事管制,甚至强行命令整个油田停产19天。1932年4月,油价回升到每桶98美分。1932年11月,德州议会通过法律,规定油井要按比例生产。尽管如此,许多中小生产商仍悄悄地超产“热油”,1933年一度又陷入生产失控状态,油价再次滑落到每桶10美分。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新总统宣布向大萧条宣战,要振兴石油工业,任命哈·伊克斯为内政部长,把石油工业管起来。议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禁止“热油”的跨州买卖。联邦政府授权伊克斯部长为各产油州规定每月的原油产量。《石油、金钱、权力》称这是“石油经营方式的一次根本性改革”,“石油泛滥成灾的日子结束了”。这一事件有几点值得思考:一是石油峰值论、枯竭论不是新鲜东西,世界石油史上早有。美国80年前出现的枯竭论,很快就被事实否定。二是石油生产不能无政府状态。1929年至1934年,美国这一场混乱,对石油生产力是很大破坏,对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造成很大浪费,对石油生产商造成很大损失。三是美国这场大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没有国家石油公司,政府无法通过国家公司实行有计划的勘探开采。四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也不富有的乔伊纳“大爷”能够发现东得克萨斯大油田,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他依靠了一位自学成才的地质家。可见,非地质家有时比地质家更少思想束缚。第二,当时金融市场相当发达。乔伊纳用一口井的资产为抵押,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第三,东得克萨斯地区存在丰富的石油资源,分布广,埋藏又浅,只要认定了:..去钻探,不难找到石油。(3)墨西哥石油工业国有化1938年发生了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墨西哥把在墨的外国石油资本没收,建立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而它的对手正是美国和英国支持的大国际石油公司。墨西哥在20世纪头20年,曾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有三口井先后创造了日产上万吨的奇迹。1913年,塞罗·,令世界瞩目。外资蜂拥而至。第一大公司是英国***尔逊创办的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后来被壳牌兼并;第二大石油公司是美国人多汉尼的泛美石油公司,后来落入埃克森之手。20世纪初期,墨西哥国内政治动荡。20年代,随着几个大油田的发现和投产,在墨的国际公司把资金转向委内瑞拉,在墨西哥只是维持生产。而墨西哥的主力油田的油层开始出水,产量大降,成本上升。20年代的10来年中,石油年产水平从2495万吨下降到520万吨。墨西哥的石油收入也大幅减少,石油工业是它最主要的产业,由此导致经济困难。1934年底,民族主义者卡德纳斯当选总统。1937年5月,石油工人大罢工,要求改善待遇。总统派出调查委员会调查各石油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工人的状况。这个委员会认定外国公司获取了暴利,却不给墨西哥的经济、社会做贡献。委员会站在工人一边,要求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外加每年6周休假,退休人员按原工资85%发退休金,并建议两年内把技术和管理人员换成墨西哥人。石油公司拒绝这些要求,向法院起诉。官司越打越大,法院裁定,石油公司败诉。石油公司同意把工资提高一倍,但其他条件不接受。总统会见石油公司代表,但石油公司拒绝墨方要求。之后,卡德纳斯总统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把石油收归国有,没收外国公司的石油资产。此时已被壳牌集团收购的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首先起来反抗,组织全球性的石油禁运,不让墨西哥石油出口,企图扼杀墨西哥的经济。英国政府表示支持,要墨西哥政府归还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的资产,墨西哥的回应是同英国断交。在墨西哥的其他几家石油公司都是美国资本,最大一家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它已控制了泛美石油公司。美国表面上表示抗议,但实际不想把关系搞僵,墨西哥毕竟是美国的邻居。当时欧洲形势吃紧,不能把墨西哥推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怀抱。由于英国的禁运,墨西哥已经成为德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日本不仅进口墨西哥原油,而且正在同墨西哥搞石油合作勘探。战争需要石油,罗斯福政府认为,争取墨西哥是战略性的大事,石油公司的资本是小问题。他们要求石油公司不要采取过激行为,由墨西哥象征性地做出一些补偿以了结此事。,墨西哥政府也愿意下台阶,提出可以补偿700万美元。关键是要对资产做出适当的评估。美国和墨西哥共同任命一个委员会。他们认为,油井已大量出水,90%储量已被采出,提出总额3000万美元,分给几家公司。新泽西等公司非常恼火,但罗斯福政府态度明确,不许讨价还价。1945年,问题得到解决。剩下的是墨西哥之鹰公司的赔偿问题。英国人的耐心有了回报,1947年,。:..墨西哥人民的勇气值得钦佩。他们顶住压力,终于以胜利告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机选择得当,正好二战即将和已经爆发,英、美政府首要考虑投入反法西斯战争,没有精力来压制墨西哥;二是巧妙地利用了二战双方的对立,你要压我,我就支持他。墨西哥政府并不支持法西斯,但借助法西斯之手顶住了英、美的压力。此外,墨西哥政府顺应民心,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拥护,也是获胜的保证。这一事件导致第一家在外国资本“废墟”上创立的国家石油公司。外国公司以为,这家公司“兔子尾巴长不了”,没有外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活不下去。他们错了,墨西哥人成了本国石油工业的主人。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了自己的人才队伍,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从上世纪50年代起,陆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油田。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出口国之一。80年代以来,。租借地制度的消亡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活动的“主角”是埃克森、壳牌等“石油七姐妹”。除北美洲以外,几乎所有主要产油国的主要油气田都是靠它们寻找出来并加以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同产油国的关系,是石油领域最主要的生产关系。20世纪初,英国***尔逊成立鹰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找油和达西在波斯勘探开始,就实行石油租借地制度。国际石油公司依靠本国政府的殖民主义势力,在那里取得石油租借地,只需花费为数不多的钱,可获得相当大面积的独占探采权,有效期数十年。找到石油并投入开采以后,每一吨油,只给产油国政府一定数量的矿区使用费。租借地上的全部经营活动,政府不能管,生产出来的原油,全都属于开发者外国公司。这种租借权合同,是不平等条约。国际石油公司在这里从事的找油、采油活动是不折不扣的资源掠夺。对租借地制度的第一次冲击,是由意大利埃尼集团的首脑马太伊发起的。1954年,美、英联合颠覆了主张国有化的摩萨台政府,以英美公司取代英伊石油公司,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连同11家美国中小公司都在伊朗拿到了石油权益,作为伊朗原油大买主的埃尼被排挤在外。马太伊同伊朗政府商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双方对半合资组成一家石油公司,承包几个油田的勘探开发,公司由双方共同管理,伊朗派代表出任董事长,埃尼派代表出任总经理;找到并生产石油后,用50%利润给伊朗政府,作为矿区使用费和纳税,其余50%双方共享。因此,伊朗方面拿到的利润,不是租借地条件下的50%,而是75%。而且,经营权在合营公司,直接处于伊朗的掌控之下。埃尼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是平等的伙伴,产油国拥有了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埃尼通过这种合作得到了原油供应的保障,分享资源,也分享了利润。这是世界石油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国际石油公司同产油国的平等互利合作。紧接着,美国最大独立石油公司阿莫科也同伊朗签订了同样的合同,埃尼集团和阿莫科又在埃及建立了同样的合作关系。第二次大冲击发生在印尼。二战后独立的印尼,率先废除租借地制度。1960年颁布的石油与天然气法明确规定,除已签订的租借地合同外,油气资源的所有权与开采权属于国家石油公司,不再同外国公司签订新的租借地合同。同年,印尼发布法令,规定今后外国公司可以同国家石油公司合作,采用“合作合同”,是承包经营的关系。1966年,印尼抛出了一种崭新的产量分成合同。1967年2月,它同美国独立印尼美国石油公司签订了第一个产量分成合同,明确外国公司是承包经营者,从事风险勘探,提供开发投资,承诺培训印尼人员;产量的40%供外商收回投资,其余60%产量中,65%归印尼国家石油公司,35%归外国公司(所以,外商从产出的原油中拿到的是61%),外商承诺以一部分原油供应印尼国内需要,还承诺每年保持最低的勘探开发投资,并逐步归还合同区。后来,上述两种合作方式结合起来,既是合营,又实行产量分成。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基础。不过,分成比例因时、因地而异。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革命。发展中国家需要外国公司去参加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石油公司需要参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以获得石油天然气,并赢得一定利润。双方是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过去那种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从此结束。伊朗石油国有化二战结束后,中东地区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在英国石油公司赖以发家的伊朗,对公司的批评越来越多。有人揭露,1945年至1950年间,,;英波公司交纳给英国政府的比这还多。伊朗上下要求修改1933年协定。此时,沙特阿拉伯实现了同外国公司的利润对半分。消息传来,群情激奋。议会中审议新协定草案时,不少人主张赶走英国佬,实现国有化。1951年3月,反对国有化的首相被暗杀。4月28日,激进派领导人摩萨台继任首相。5月1日,议会通过首相的提议,立即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接管英波石油公司资产。伊朗石油工业是当时英国在海外的最大一笔资产。伊朗石油是英波石油公司的命根子。面对资产被国有化,英国工党政府发动了对伊朗的禁运和经济封锁。禁止所有油轮运送伊朗原油,也不许向伊朗运送任何物资,英格兰银行停止了对伊朗的金融和贸易服务。伊朗人不为所动。针对英籍员工,议会通过法律,凡有破坏或怠工行为的人可以处以死刑。9月25日,摩萨台下令,英国职员全部撤离

世界石油历史简介及思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2.03 MB
  • 时间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