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解析: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解析: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是由【秋天学习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解析: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9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共 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四个日期中,.① B.②③ D.④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A. .D.【答案】【解析】【分析】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难度较小。【1题详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分,昼长为 12个小时,当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时候,地球上的点昼长应当接近 12个小时,因此可以计算四个日期的昼长时间, 最接近12小时的即为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日期。①昼长为 9小时36分,②昼长为 11小时44分,③昼长为 14小时54分,④昼长为 9小时27分,因此正确答案选 B。【2题详解】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全球各地除了极昼、 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排除 CD;雾灵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因此正午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 A错误,B正确。故选 B。【点睛】日出日落方向的判断:规律一: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规律二: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规律三: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判断某地一天的太阳视运动轨迹,首先确定日出日落方位,然后再确定正午时太阳方位即可得出结论。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 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 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答案】【解析】【分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难度一般。【3题详解】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4题详解】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 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 C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 A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错误。D【点睛】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通常先内力作用再外力作用,地壳抬升,容易被侵蚀,地壳下降容易发生沉积作用。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与乙地相比,.地形植被B. . .D.【答案】【解析】【分析】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 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5题详解】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面朝太阳方向, 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 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一侧,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 ABC错误。【6题详解】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 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 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 B。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选项 C错误。D。【点睛】等高线变化为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此时两点之间能够通视。但是先缓陂再陡坡,则无法进行通视。下图为“某月 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澳大利亚A. ①地天高云淡C.③地南风暴雨B. ②地干热风大D.④地北风酷热【答案】 【解析】【分析】考查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以及等压线的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7题详解】该题可以根据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来判断季节,澳大利亚西北部七月份吹东南风,而一月份吹西北风。根据图中等压线及其分布规律,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陆地上出现低压中心而海洋上为高压,因此此时吹西北风,应当是南半球的夏季。因此,该月份最有可能为三月份。正确答案选A,BCD错误。该题也可以利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风向进行判断,澳大利亚西南部吹偏南风,也是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不同地区风向不同,可以选取不同位置进行判断。8题详解】①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有第一题可知,此时为澳大利亚夏季,因此天高云淡,气候比较干燥,A正确;②为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地区气候干热,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多无风天气,B错误;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规律,③地区近海为低压,因此该地主要刮南风,并且为离岸风,由陆地吹响海洋,不可能有暴雨,水气较少,C错误;④地陆地为低压,南半球自传偏向力向左偏,因此刮西南风,D错误。正确答案选A。【点睛】澳大利亚西南部吹偏南风,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都是南半球夏季。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与2000年相比,.人口总数减少平均年龄减小B. 【答案】【解析】【分析】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9题详解】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A错误。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65岁以上人口大于7%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因此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而26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成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D正确。【10题详解】有第一题可知,2016年相对于2000年人口占比增加最大的主要是26至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正确答案选C。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应当增多,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不符合题意,ABD错误。【点睛】人口的机械增长就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增长,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变化,主要指户籍人口。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89年到2015年间,----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分析】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11题详解】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读图判断即可。12题详解】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 ,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 ;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 ,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 ,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 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 C。【点睛】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增大。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其主要原因是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4. 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 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能源结构 B. 【答案】 【解析】【分析】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题详解】,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身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 ,因此正确答案选 C。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 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 ,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ABD错误。14题详解】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因此正确答案选 A。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BCD错误。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点睛】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 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 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 图7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A. B. 、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A. B. 【答案】 【解析】【分析】考察交通运输的优缺点以及交通运输的意义。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15题详解】铁路运输相对海运来说,速度较快,并且连续性较强,受天气影响较小,海运和铁路运输量都比较大,并且适合长距离运输,但是海运速度较慢,而且受海上天气影响较大,因此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铁路运输时效要更高,但是铁路运输单位运价要更高。正确答案选 A,BCD错误。【16题详解】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务工人员,因此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正确答案选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需要基础设施,交通通达度的提高,以及交通线路的优化,并非只是货运班列次数增多,A错误,货运班列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但是并不一定是促进了能源产业做大做强,B错误。货运班列的增加,跟改善环境质量无任何关系, C错误。D,【点睛】铁路运量大,运速快,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海运运量大,但是运速较慢,受天气影响较大。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 ①② B. ①③C.②④ D.③④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地形起伏 B. 【答案】 【解析】【分析】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7题详解】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密切相关。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 1987年至2015年潼关输沙量急剧减小,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其次,河流流量相对减少,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因此,①③正确,选B。输沙量急剧减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②④错误。【18题详解】从第二附图可以看出,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是因为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站修建了水客,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大坝相对较少,因此下游水库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正确答案选 C。下游地区相对于中游地区含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因为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非地形的起伏,地形对输沙量影响不大, A错误,流域的面积大,输沙量也应相对较大,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大于中游地区,输沙量应该也大, B错误。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较明显,而非下游地区,因此 D错误。【点睛】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呈负相关,和流量大小呈正相关。(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 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A. . ,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A. ①增大C.③减小B. ②增大D.④减小【答案】 【解析】【分析】考查大气热力作用以及热力环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题详解】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因此正确答案选错误。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AD,BC20题详解】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正确答案选 BC,AD错误。【点睛】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下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秋天学习屋
  • 文件大小1.12 MB
  • 时间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