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扬州古代平山堂与平山诸义辨析-兼议古代平山堂由大明寺代为管理.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扬州古代平山堂与平山诸义辨析-兼议古代平山堂由大明寺代为管理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扬州古代平山堂与平山诸义辨析-兼议古代平山堂由大明寺代为管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扬州古代“平山堂”与“平山”诸义辨析兼议古代平山堂由大明寺代为管理??明光(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000)千年岁月中,扬州蜀冈的两个名胜——平山堂与大明寺的空间关系很密切,堂时在寺侧,时迁寺内。检索相关文献,由“平山堂”一词,衍生出“平山”,而“平山”一词所指又较为复杂,或指蜀冈、或指平山堂、或指大明寺;而“平山堂”又或指称大明寺。鉴于堂寺相近或一体的状况,结合“平山堂僧、平山堂主翁”等说法,引发一种猜想,平山堂与大明寺还可能存在管理关系。故撰此文探讨。1“平山”:从堂名派生出山名、寺名1048年平山堂建成之后,1056年开启欧阳修、刘敞、梅尧臣诗歌唱和,平山堂的名气不断上扬,兼之前有王安石、后有苏轼兄弟、秦观等名士的登临题咏。欧阳修率先以“平山”称平山堂,至少有三次:其一,1056年秋,欧阳修作词《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1],赠给新任扬州知州刘敞。其二,同年,欧阳修写给王安石的信,谓“近得扬州书,言介甫有平山诗,尚未得见,因信幸乞为示。”[2]介甫,即王安石,平山诗,即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的《平山堂》诗。其三,约1057年冬,他写给扬州太守刘敞的书信又说:“某以衰病当此烦冗,已三请江西,要在正初必可得舣舟亭次,寓目平山,奉贤主人清论,岂不豁然哉!”[2]不过此时前后数年,除了梅尧臣在《平山堂杂言》谓“欧阳公经始曰平山,山之迤逦苍翠隔大江”[3]外,其他诸人平山堂唱和、题寄之诗,诗题或诗句都还是“平山堂”。直到1064年或稍后,沈括所撰《扬州重修平山堂记》一文中,复以“平山”称堂:前守、今参政欧阳公为扬州,始为平山堂于北冈之上,时引客过之,皆天下豪俊有名之士。后之人乐慕而来者,不在于堂榭之间,而以其为欧阳公之为也,由是平山之名盛闻天下。嘉祐八年,直史馆丹阳刁公自工部郎中领府事,去欧阳公之时才十七年,而平山仅若有存者,皆朽烂剥漫,不可支撑。公至踰年之后,悉彻而新之……又封其庭中以为行春之台,昔之乐闻平山之名而来者,今又将登此以博望遐观,其清凉高爽有不可以语传者也。[4]84三处“平山”,含义清楚单纯,都是指“平山堂”。后来,这种用法陆续出现在诗作乃至诗题中。北宋有黄庭坚(1045—1105)《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平山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5]黄裳(1043—1130)《平山堂二首》其一:“一隅不见古扬州,惟有平山尚自留,且看江南山色好,莫缘花月起闲愁。”[6]晁说之(1059—1129)有“龙门不见鬓垂丝,平山不唱杨柳辞。”[7]南渡之际的李处权,有《戊申(1128)春登平山、谷林二堂时茂世应时同行追录之》的诗题。洪咨夔(1176—1236)更有《平山》一诗,写登临平山堂的感叹:“放脚氛埃表,搔头广莫间。淮分三代水,江护六朝山。落日苍烟起,秋风白鸟还。欧韩呼不起,髀满鬓毛斑。”[8]文天祥《出真州》之五,也云“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门泪雨流。”[9]但宋末元初的散曲家卢挚(1242—1314)【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中那句“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10]“平山”似非指平山堂,理解为城北蜀冈为宜。稍迟,袁桷(1266—1327)题写宋末元使者郝经被扣仪征多年、雁足传信事,有“玉树已歌归逝水,羽书难射隔平山”[11]句,亦当如是解。若说这两首诗句还在两可之间,元末舒頔(1304—1377)的《平山堂》诗中“平山山上构高堂,堂下青芜接大荒”[12],“平山”若是指平山堂,上句意思就成为“堂在山上,山上构高堂”,意思重复;故此句中“平山”只能理解为堂的所在地“蜀冈”,即以“平山”指称“蜀冈”,句意为“蜀冈这山上构建有平山堂”。盖因“平山”的文化内涵和名声,远胜于“蜀冈”,堂名“平山”经过历史的沉淀,借助专名代本体的修辞手法,增添了“山名”的含义。乾隆年间,江藩谓:癸卯年(1783),“余归邗上,任君文田辱寄《心斋诗稿》。余适有平山之行,挟其诗而至平山,诵于青松翠柏间,每逢佳处,如佛言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东坡居士所谓参禅者,余又将唤起醉翁而语之矣。”[13]文中平山,关涉佛寺、平山堂,当指蜀冈。用平山指代蜀冈,最明显的是康熙四十三年僧人行昱编就的《平山志》。单看书名,会以为是《平山堂志》。阅读其书,内容包括平山堂诸景、大明寺诸景、大明寺前清平桥、平山堂西司徒庙,蜀冈西南隅之一粟庵等,实际所记乃是蜀冈大部分之景(“山”条目中提及蜀冈东峰观音禅寺,但“寺”条目中未介绍)。正文开篇即谓:“平山之脉来自西蜀,因通名蜀冈”[4]4,明显是以“平山”指代蜀冈。不仅如此,其书名为《平山志》,而书页中缝却题《平山寺志》,有混同平山与平山寺之意。行昱是蜀冈大明寺住持。该寺始建于南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隋时建有栖灵塔,亦称栖灵寺。入清,多称栖灵寺。所谓“平山寺”当指大明寺,也即书中的栖灵寺(清代中期后称法净寺。本文统称为大明寺),由此可知,至少在行昱看来,用堂名“平山”来称大明寺也很恰当。其实,早在前四十多年就有此说法,卒于康熙元年(1662)的王猷定有《九日集平山寺时公狄病未至》的诗题。康熙二十七年(1688),孔尚任在扬州,与大明寺住持道弘交游,有《赠平山道弘上人》诗,此“平山”谓“平山寺”,也即大明寺,绝非平山堂。可知清初顺治康熙之际,称大明寺为平山寺已是文人的常态。那么,平山何以代指大明寺?初以为是因平山可指蜀冈,再用属地代本体,兼之堂寺相近而堂声名较著于寺名之故。待明了堂寺空间关系后,发现还另有原因:明嘉靖年间火文津重修大明寺,因平山堂废圮,遂以大明寺前殿为平山堂;此后至清初顺治十二年的前后约百年,平山堂均在大明寺内。堂在寺内,用堂代指大明寺也完全符合用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思维。此后袭用也很正常。因此可确证,“平山”不仅是堂名、山名,又增添了指称大明寺的含义。如乾隆后期,王文治有首诗,题为《朱子颍官扬州转运时,为平山秋浦长老画菊,长老待余题识者数载,顷信宿焦山,始克题之》,亦有“偶然步入平山寺,便与张灯写菊花”之句[14]。题中“平山”与诗中“平山寺”都是指大明寺,秋浦长老即是大明寺僧人。清代有《平山揽胜志》一书,所志以蜀冈为中心,南延至法海寺、红桥,包括了当今瘦西湖景区,此“平山”含义超出蜀冈,可谓蜀冈瘦西湖之代称。平山由堂名而山名、寺名,已述如上,那“平山”二字用作堂名,本意为何?欧阳修自谓:“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15]。世人登临观景,承其意,解读堂号含义:“负高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16]而清代光绪初年贵州巡抚林肇元题写的“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今高悬堂北檐下,为游人共睹。这种解释是准确的。但行昱的友人倪匡世,在刊刻《平山志》时,为行昱写过一篇《平山记》,却这样解释“平山”:“山以平名,坦而不峻之谓也。蛟龙所不宅,鹿豕所不游。一登其堂,惟有松涛竹浪入其室,惟有花香鸟语而已。山曷以为名哉?方丈丽公(即行昱——笔者注)出主栖灵丛席,不矫异,不求名,见人不作堂头体度,居然名士风流。庸讵知其坦而不峻之处,大有似乎平山也。丽公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坦近乎中,峻近乎险,而乃为此不为彼也。”[4]16倪匡世不会不知道平山堂命名本意,却望文生义解为“此山平坦”的意思。他以此“平山”来印证、彰显蜀冈大明寺主人“不矫异,不求名”的坦荡中庸气度,属于别有用意,算不得正解。清中期以后,有人直接用“平山堂”代指大明寺。如乾隆时期就有“平山堂佛寺”[17],“扬州之名刹,曰:平山堂,寺地佳胜”[18]的说法。此类说法堂寺并提,倒也不影响理解。光绪初年,方浚颐有首词,乃是大明寺新住持小航相邀,“将游平山堂感而赋之”,下阙专写僧人自由,“大仪乡,逍遥自在,栖灵寺(即大明寺),清静安便。”[19]249名曰游平山堂,词作重点是大明寺。也有相反的情况,如道咸时诗人徐光发《晓游法净寺》(即大明寺),共十六句,却以“局促游踪身自怜,风流谁复继前贤,庐陵已逝坡先去,冷落诗心七百年”[19]284四句咏叹平山堂收笔。理解此诗,据题目自然是大明寺,堂寺相近,诗作内容连带到平山堂,也很正常;并不影响作品的理解。光绪九年(1883),汪鋆《扬州画苑录》亦称:“了然,字讷庵,曾为平山堂方丈。”[20]平山堂代指大明寺。清末到20世纪中叶,平山堂在大明寺内,人们多称到平山堂来涵盖大明寺。如1926年刊行的《江都县续志》载:小航“尝主平山堂,退院后寓居旌忠寺”[21]439,结合方浚颐“新住持小航”[19]249的记载,此平山堂即大明寺。而清中期几本以平山堂命名的书,所指更广。《平山堂小志》,所志内容乃是蜀冈,与《平山志》近,意指蜀冈;《平山堂志》所志近于《平山揽胜志》,包括蜀冈与瘦西湖;《平山堂图志》更添志今瘦西湖景区东凤凰桥一带景点和城南九峰园。清末民初的《申报》,报道扬州新闻,有过“平山堂延秋录、平山堂消暑录、平山堂访事”等栏目,又是以平山堂指称扬州了。2“平山堂”主翁、僧院、僧人引发的猜想——平山堂由大明寺管理如前所述,文献中“平山堂”、“平山”所指含义未必就是字面本义,故解读相关文字,必须十分小心。如前述孔尚任《赠平山道弘上人》,题目中“平山”可作“大明寺”解。此诗后面,有孔尚任好友扬州诗人宗定九的评语:“道弘乃平山堂主翁,而隋苑亦属管领,名胜繁华总归山僧可慨也。”[22]此语中“平山堂”是大明寺吗?据载,道弘和尚随受宗旨和尚于1657年来扬州大明寺,三年后师父去世,道弘禅师主持寺务,1671年为住持,一直到1690年,传席弟子行昱,自己退居吉祥禅院。孔尚任该诗作于1688年,后一二年刻印,宗定九所作评语不出此时,道弘正是大明寺住持。“道弘乃平山堂主翁”,最直观简单的理解就是,此处平山堂实指大明寺。果如是,则是笔者所知“平山堂”指称大明寺的首例用法,较前述乾隆时期的用法提前近100年。问题是,两相比较,乾隆时期“平山堂”指称“大明寺”的两例用法,意思非常明确,毫无别解可能。而宗定***语中的“平山堂”需联系诗题和道弘身份,才能确定指称大明寺。更为关键的是,宗定九提及道弘身份,称为主僧、住持、方丈之类最为稳洽,却何为要用“主翁”一词?而偏又明写“平山堂主翁”?此前,王昊(1627—1679)有“平山堂主”的说法:“往还酒琖并诗筒,海内词坛司李雄,异地壎箎仍唱和,平山堂主是欧公。”[23]末句自注“谓阮亭”,指王阮亭在扬州任职司理五年,热心文事,为扬州文坛领袖,即使升迁离开扬州,仍与扬州诸文友唱和不断,其文化影响力可追当年欧公。宗定九“平山堂主翁”与此,如出一辙,谓文事而不涉佛事。主翁的含义为“主人”,与宾客身份相对。“平山堂主翁”盖谓平山堂主人,而众文人不时去游赏雅集,乃是宾客。主翁并非方丈、住持的代名词,正如邓孝威评点孔尚任《狮昂上人初入天宁寺方丈》诗所云“先生久寓天宁,以方丈为主翁,故赋其事”[24]。以此推论,宗定九称道弘是“平山堂主翁”,重在强调他是观瞻平山堂之游客的主人,“平山堂”三字乃是本意。或曰,“平山堂主翁”有可能是误植一“堂”字,本当为“平山主翁”,是用平山代称平山寺即大明寺,或蜀冈,与平山堂无关。此猜想,不为无理。但既指寺庙,为何不直说方丈、住持,而要用“主翁”?而且,孔尚任该诗本有一联“诗篇管领闲堂柳,钟磬消磨废苑烟”,前句不就是用欧阳修平山堂植柳典故吗,谓道弘诗作不俗,堪称平山堂文事管领。不难看出,宗定九的评语正是据此联之意而发明之,“平山堂主翁”的最大可能并非误植“堂”字,其本意就是指平山堂。那道弘又为缘何是平山堂主人?笔者的猜想是,堂寺相近,平山堂的日常事务譬如平山堂的开关门、日常打扫、知名人士的接待之类,可能归大明寺管理。道弘既是大明寺住持,自然也是平山堂的最高负责人(不是具体劳作的僧人)。结合宗定***语的下文“而隋苑亦属管领”,一个“而”,一个“亦”,不仅平山堂由大明寺总管,蜀冈周边的隋苑故址诸景,也归大明寺负责管理;如此理解方能印证宗氏评语最后一句“名胜繁华总归山僧”的感慨。如上分析,宗定九笔下的“平山堂”是本意,“平山堂主翁”传达出平山堂归大明寺管理的信息。循此理解,孔尚任有首《平山堂僧院看梅简道弘上人》一诗,诗题“平山堂”是否也是本意?常理,平山堂没有僧院,平山堂当指大明寺。据前面分析,平山堂归大明寺管理,情况就会变化,那平山堂附近有个庭院,很可能就是负责平山堂及欧阳祠、真赏楼诸建筑日常管理的僧人(不是具体劳作的沙弥、杂役)起居之处,故称为“平山堂僧院”。孔尚任还有一首《过平山僧院看梅》,单看诗题,其僧院应当是大明寺僧院。考虑“平山”一词可涵指堂名、山名、寺名三义,再与《平山堂僧院看梅简道弘上人》对读,此有“两树药栏中,清香扑佛面”[22],前曰“两树堂前梅,红英间绿蒂”[25],院落都有两株梅树,故很可能是同一院落,即平山堂僧院。乾隆时期,曾在江苏任学政的沈初也曾到平山堂赏花,写下《平山堂僧房看芍药》诗,颇疑该诗之僧房,也即前面两首诗的僧院,早春梅花可看,仲春芍药堪赏。康熙年间的《平山堂僧院看梅简道弘上人》到乾隆间的《平山堂僧房看芍药》,其地点一脉相承,称呼一致,诗题之“平山堂”即为本义。更有两位“平山堂僧”的记载。一位澄朗,“字秋浦,镇江丹徒人,为平山堂僧三十余年,三次迎恩,奉敕题法净寺额。”[26]据成书于1765年的《平山堂图志》记载,澄朗为当时大明寺住持。一位慧琳,“字寰宗,泾县人,平山堂僧,卒葬平山堂下。”[27]此二人必是大明寺僧人,但称此二人称为“平山堂僧人”,必与平山堂有特殊渊源,想来多为负责平山堂管理之故。两位“平山堂僧”活动当在乾隆年间。综上,从“平山堂主翁、平山堂僧院、平山堂僧房、平山堂僧”诸材料,合理猜想,自金镇重修后到乾嘉年间,平山堂的管理都是大明寺代为负责。据此推断,到同治年间方浚颐重修前,也应当是延续这种做法。重修后,堂在寺内,大明寺管理自是份内之事。历史上平山堂的管理,大约不出如下几种模式:(1)独立于大明寺,官府派人兼职或专职管理。最初的平山堂简易,一间建筑而已,兼职即可;后来平山堂区域,还包括欧阳祠、真赏楼、平远楼等建筑,似乎专职为宜。(2)独立于大明寺,因地利之便,委托大明寺派员管理,僧人俗人皆可。(3)堂在寺内,直接由寺派人管理。第3种毋庸讨论。第1种,官府派人管理,需要经费,必然增加官府开支,当非首选。第2种管理模式即大明寺代管模式的可能性较大。一者大明寺管理也很方便,安排人员劳作即可;二者官府无需开支。当然寺院承担管理,也会增加支出,政府虽不会给予经费补贴,但在大明寺的诸多事项上给予官方政策、道义的支持,大明寺不会吃亏。大明寺僧人负责管理、招待平山堂游客,多少也会带来对大明寺的布施。乾隆年间的《平山揽胜志》在“栖灵寺(即大明寺)”条目下云:“在平山堂西(“西”疑误刻,当为“东”——笔者注),仅隔一垣。今真赏楼下左有一门通行”[4]146。此时堂寺分立,各有大门,真赏楼为平山堂的附属楼阁,此处一门,正是为管理平山堂者的通行之便而设。因此大明寺代管平山堂应是大概率的存在,尽管没有明确记载,但“平山堂主翁、平山堂僧院、平山堂僧房、平山堂僧”的表达,可以印证。宗定九曾云:“平山堂前,欧公手种杨柳半枝不存,先生付钱山僧重栽,甘株垂垂成丝,与隋堤相映矣。”[28]先生指孔尚任,他出钱给山僧植柳,又可印证平山堂是僧人在管理。同治年间1872年,方浚颐重修平山堂前后,有位大明寺僧人雪航与平山堂关系甚密。也值得探究。雪航于平山堂重修前,已为平山堂补柳,“四座传花欢命酒,文章太守说欧九,而今赖有雪航僧,瓦砾堆边能补柳。”[29]僧几谷为之作《平山补柳图》。方浚颐莅扬伊始,雪航携图求题,方氏撰《平山补柳图为僧雪航题》:“山僧清高士夫匹,又为兹堂添故实。吾辈须学金长真,莫使前贤遗址逸。”[30]尽味其诗,方浚颐重修平山堂之举,雪航也有助推之力。果然,同时人

扬州古代平山堂与平山诸义辨析-兼议古代平山堂由大明寺代为管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