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论文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

摘要: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名家诗词,大大超过以往,人们已经开始拾起传统,清楚地意识到经过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古典诗篇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起着特殊的启蒙与领航作用。那么如何教好这些经典诗歌呢?笔者先从目前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着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最后总结了古典诗歌教学要注意的两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走入意境披文入情整合圆融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每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一些老师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八字真经”移植到诗歌教学中,这种讲析方式仅停留在语音(语义)层而未进一步深入;或者有所深入,直接告诉学生诗歌的主题,而缺少形象层的过渡,未经语境的整合,主题被抽象地建筑在语言的层面之上;或者以老师的解读替代学生的鉴赏。也有些老师干脆不教,让学生背起来,应付考试。结果可想而知,那是在消弭人类文明中的精华呀!诗歌是一种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抒情艺术,在这个世界里不仅包括情绪、感觉,还扩张到潜意识、幻觉等非理性领域,更何况我国传统诗歌的美学价值取向一直是重意轻言、重神轻形、重虚轻实、重情轻景,在诗歌批评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其有无意境。从钟嵘的“滋味”说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从王世贞的“意象”、胡应麟的“兴象”到王国维的“境界”都体现了对意境的重视,而意境的哲理意蕴就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由此看来,现行中学诗歌教学与诗歌本身相差甚远。诗歌教学应把重心放在诗歌意境的品赏上,其具体方法和途径就是走入诗歌意境。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老师定能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使其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甚至深入到心灵,化为血肉,影响终生。然而诗歌欣赏的主体毕竟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诗歌的意境也并非能象语文知识那样通过讲述就能让学生掌握。意境结构与意境状态二者也只有通过读者的妙悟直觉才能真正成为审美意境。姚斯期待视野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视野都不一样,现代阐释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提供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相融合而成的,是文本与读者共同建构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并不是一种自由稳固的存在,要达到“韵外之致”,也必须从作者的追求和读者的努力两方面进行。
那么如何走入诗歌的意境?如何既重视教师的作用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从以下两可操作性的方面来阐述:
一、披文入情,把握文本结构层次
我国古代文论一般言、象、意三者并提,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了文本的结构层次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把诗歌文本结构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语音(语义)层、形象层、语境层、形而上超验感悟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入诗歌意境的途径。除了形而上的超验感悟层隐含在文本结构的最深最终需靠学生来完成外,其他各层,老师如果能遵着一定之规,必能揭示诗歌文本自身存在的动力性与开放性,或者说必能充分展示诗歌文本自身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结构性特征。同时又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想象与联想,促成其不断地积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42 KB
  • 时间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