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浙西南乡村的现代新式学校与民众生活.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浙西南乡村的现代新式学校与民众生活






浙西南乡村的现代新式学校与民众生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浙西南乡村的现代新式学校与民众生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浙西南乡村的现代新式学校与民众生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所办在乡村中的现代新式学校,对于民众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文基于田野考察的口述史料和民间文献,试图就清末创办于浙西南山区佳村的震东小学对村民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上述问题做出探索性回答。
浙西南佳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使其在清末创办新式学堂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主姓宗族村落的格局使得刘姓办学的设想能得到其他宗族的支持;根基深厚的儒家文教传统,为新式学堂的创办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民间宗教文化传统强化了村落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与周边村庄的良性互动。
震东小学的发展轨迹
佳村现代新式学堂的出现,与当地留日学生刘厚体的努力分不开。刘厚体( 1873-1930)少时接受儒学教育,1903年赴日留学,入宏文学院第13期师范科学****并加入同盟会。刘厚体于1906年学成返乡后,主持创办了公立震东初等小学堂和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
公立震东初等小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寺庙田产、佳村及周边村庄大姓的祠堂田产、私人捐赠三部分构成,其中刘氏宗族捐赠田产最多。该学堂依赖地方公产办学,专收男生,学生免缴学费,只需自付书簿费,故冠名以公立。至1909年省视学范晋来村视察时,学堂有校舍28间,职员1人,教员5人,学生36人,不但设齐了《癸卯学制》中所规定的8门必修课程,还开设了图画和音乐两门随意科。
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的创办则主要依赖刘姓宗族内部资源,最初仅为宗族内部服务。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刘氏的田产,最初有教师4人。学堂最早招收的16名女学生均是刘姓宗族的女子(年***童以及刘姓子弟的妻子或未婚妻),入学者一律不得缠足,已缠者放足。学堂按学生基础分为初等、高等两班。不久学堂招生规模逐渐超出了刘姓宗族的范围,到1909年省视学范晋来视察时,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有校舍8间,职员1人,教员5人,学生34人。
1906年正是晚清时期全国掀起第一波兴学热潮之际,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佳村在刘厚体等人的主持下,一年内办起了两所新式学堂,可谓顺应时势。
民国后,佳村的两所学堂改称学校,继续发展。到1925年,震东女子小学逐渐式微,与震东初级小学校合并,改组为区立震东小学校,为四二制完全小学。邻近乡村学生,多来升人高等班级就学,全校计有男女生百余人,进入兴旺时期。
1940年国民教育制度推行后,学校改名为佳溪中心国民小学。1942年5-8月,日军入侵松阳,学校一度停课。抗战胜利后,学校继续发展,至1945年仍有一至六年级。与当时多数乡村学校比较,佳村震东的小学设施堪称先进。
学校在村民生活变迁中的意义
:从儒生到专才的转型
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才式儒生,而现代学校教育则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分工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于佳村的

浙西南乡村的现代新式学校与民众生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kjafow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