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硬盘基础知识.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硬盘的分类:按照接口分常见的有
ide sata scsi
按照用途分:
有笔记本硬盘,台式机硬盘,微型硬盘
我们平时使用的硬盘都是ide接口的
微型硬盘主要用在苹果的播放器上,也就是APPLE的IPOD上
现在讲一讲硬盘物理和逻辑结构
下面我们先通过不同的存储介质来看一看当今市场上流行的主机信息存储技术,根据使
用的材料和存储原理的不同,存储介质可分为三大类:
★电存储技术介质,如内存、闪存等;
★磁存储技术介质,如磁带、磁盘等;
★光存储技术介质,如光盘、DVD等。
硬盘的外部结构
硬盘是一个集机、电、磁于一体的高精密系统。其内部是密封的,对用户而言既是黑匣
子,也是透明的,用户根本不用关心其内部的运行,只需把标准接口接上即可
缓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缓存,其实就和内存条上的内存颗粒一样,是一片
SDRAM。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盘内部交换数据,我们平时所说的内部传输率其
实也就是缓存和硬盘内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电源接口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
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现在的硬盘电源接口都是梯形,不会因
为插反方向而使硬盘烧毁。
跳线: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
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
说明。
跳线的设置各品牌硬盘都不一样,而且同一品牌不同那个时期的硬盘跳法也不一致
IDE接口: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我们通常说的
UDMA/33模式就是指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
输率),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A/33发展到UDMA/66和UDMA/100。
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与磁头接触的表面靠近主轴,即线速度最小的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不存放任何数据,称为启停
区或着陆区(LandingZone),启停区外就是数据区。在最外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是“0”
磁道,而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所以在硬盘启动的时候有时能听到“吧嗒、
吧嗒”声,这是磁头从启停区转到“0”磁道寻道时,由于转速不够,又被磁力拉回,与主
轴磕碰发出的声音,很显然,出现这种声音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那么磁头是如何找到“0”
磁道的位置的呢?
可以看到,有一个“0”磁道检测器,就是由它来完成硬盘的初始定位的。
早期的硬盘,每次关机之前需要运行一个叫Parking的程序,其作用就是让磁头回到启停区,
现代硬盘在设计上已摒弃了这个虽不复杂却很让人不愉快的小缺陷,硬盘不工作的时候,磁
头就停留在这个启停区。当需要从硬盘读写数据时,磁盘开始旋转,当旋转速度达到额定的
高速时,磁头就会被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所抬起,这时磁头才向盘片存放数据的区域移动。
读写完毕,盘片停止旋转,磁头又回归到启停区。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相当强,足以使磁头
托起与盘面保持一个微小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小,磁头读写数据的速度就越快,当然对硬盘
各部件的要求也越高。早期设计的磁盘驱动器使磁头保持在盘面上方几微米处飞行。稍后
,这只是人类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气流既能使磁头脱离开盘面,又能使它保持
在离盘足够近的地方,非常紧密地跟随着磁盘表面呈起伏运动,使

硬盘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04 KB
  • 时间201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