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情到深处理自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情到深处理自明在孙曰治老师的指导下,我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实践中,对《家,温馨的港湾》一课作了教学设计,2010年4月,在全市思想品德“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视频会议上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经验交流。2012年9月,在孙老师建议下我又对本课做了进一步调整与修改,参加了全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课例大赛,获奖等次理想。一、教材版本鲁教版五四制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爱驻我家》,第七课《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时《家,温馨的港湾》。二、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界定: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课程标准》对“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要求共分两次,即第一学段“家,温馨的港湾”和第二学段“学会与父母沟通”,本课属于第一学段。对这一要求我是这样解读的:第一学段“家,温馨的港湾”,重点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和关爱,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为什么)。第二学段旨在探究“怎么做”,通过访谈的形式帮助学生认清导致自己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提供认知基础,重在导行。就《课程标准》要求的可执行性讲,从整体上看,《课程标准》在两个学段均要求以情感渲染为主,第一学段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绘了“家”的温暖,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点明本课的情感基调;第二学段指出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在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与父母的矛盾和误会,引起学生的思索,探究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从而与父母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二)教材分析从知识基础来看,《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教师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是正确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关爱和必要的物质,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从本册知识来看,《家,温馨的港湾》位于单元之首,本单元紧密围绕“爱”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从家庭生活领域引申到国家民族领域,内容多,跨度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牢牢把握住单元的教育主题,就可能导致各部分教学活动混乱无序,降低整体的教育效果,甚至背离单元整合的初衷。从本课知识来课,孝敬父母是解决与父母沟通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懂得孝敬父母,那么与父母沟通自然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离开孝敬父母这个基础,那么与父母的沟通就成了单纯的交往技巧和方法。同时,造成子女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责任,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与父母进行沟通,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和精心准备的。(三)学情分析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中学生不懂得体谅父母生活的艰辛与劳累,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更谈不上去关心和孝敬父母。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顾,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我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话,又何从谈起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呢?一个人连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又怎么

情到深处理自明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fy51856f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