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引论在黑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科学进行综合的企图失败之后, 欧洲哲学开始为纯粹理性寻找其他的出路。这种寻找构成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或者也可以说, 构成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开端并且成为它所包含的一个贯穿要素, 从而使十九世纪以后的哲学以新的面貌突出近代哲学。自18 世纪末至19 世纪末, 这种寻找的结果已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罗为明显的表露出来: 后期的谢林与叔本华试图为逻辑理性设定界限;而尼采哲学则甚而宣告论证理性的终结;基尔凯戈尔与马克思力图直接从生存和实践的层面出发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 孔德和米勒则希望用经验实证的方法来解决纯粹理性的难题; 此外, 绝对不应忽略的是, 威廉·封· 洪堡此时已处在理性向语言的过渡之中。而威廉· 狄尔仄——这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课题所在——则努力在历史主义和解释学之间找到一种历史理性的立足点。随着“历史理性”内涵的展开,狄尔仄或迟或早会面临一个理论上或方法上的两难处境。形成这个处境的最终根源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意识与历史意识之间的张力, 或者说, 在体系要求与历史发生之间的张力。本文试图追索这个线索并且试图追问, 狄尔仄是如何对待这个张力的;他是否能够缓解乃至克服这个张力。由于狄尔泰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欧洲哲学在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基本思考趋向和态度,因而对此努力的考察或许不仅有助于对这个过渡阶段的理解, 而且也有助于对这个过渡的两端的理解,即对近代和现代之基本性质的理解。 1 .狄尔泰的哲学观念狄尔泰燕不是一个严格、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他自己所说的“精神科学家”。他一方面认为,“如果不是缓慢的、不可阻止地发展出了历史意识, 如果没有构成一种与自射意识处在完全另一种关系之中的精神科学, 如果对改造的希望没收有带来对哲学本真功能的有力证实, 那么哲学已经处在丧失其使命的危险之中了”。另一方面, 哲学只被狄尔泰看做是诸多世界观形式和生活观形式中的一种。由于“每一种世界观都取决于历史条件, 历而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每一个世界观都是真实的。但每一个世界观都是片面的”(Ⅷ, 2240 。换言之, 狄尔泰是把哲学当做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研究, 或者说, 把哲学当做人类精神活动历史的产物来研究。无论狄尔泰本人是否意识到, 这种做法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于, 哲学的历史发生性受到弘扬, 而它的超时有效性则受到抑制。在这个意义上, 为黑格尔以思辨的方式所化解的真理的有效性和真理的历史性之矛盾, 到狄尔泰这里则必定要成为他一生所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狄尔泰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中。在其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著述中, 狄尔仄都曾一再地谈到“哲学的本质”。他对哲学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形式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普全性”和“对普遍有效知识的要求”。与“普全性”相呼应的是这样一种追求,即“联结个别事物、创造联系, 并且不顾个别科学的局限而将这种联系加以扩展”(V, 3460 )。我们呆以在狄尔泰晚年写给胡塞尔的信中看到这个意向在他学术生涯中的位置:“我一生的大部分都奉献给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 它应当为精神科学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内在在的整体联系。”而与“普遍有效性”相呼应的则是另一种追求,即“对最终论证的追求”:“对我们知识的论证的是自苏格拉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