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葡萄白腐病.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葡萄白腐病
Grape White Rot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烂穗,全球分布,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1878年首先在意大利发现,我国1899年最早报道。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一般年份果实损失为15%~20%,流行年份损失达60%以上。
症状
可危害葡萄的穗轴、果粒、枝蔓和叶片,其中主要危害果穗。穗轴和果粒受害后,往往造成穗轴腐烂,果粒脱落,损失最为严重。
果穗受害,多发生在果实开始着色时期。一般先从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首先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进而病部皮层腐烂,手捻极易与木质部分离脱落,并有土腥味。果粒受害,多从果柄处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果粒,使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发病后期,病穗轴及烂果粒表面密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褐色的小粒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小粒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布满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烂,所以称为白腐病。天气干热时,病穗的穗轴和果梗萎蔫变褐干枯,未脱落的果粒也迅速失水,干缩成有明显棱角呈猪肝色的僵果,悬挂穗上极难脱落。白腐病病果粒症状和房枯病很相似,但房枯病的病粒在萎缩后产生黑色的小粒点,分布稀疏,病果不易脱落;而白腐病的病粒在干缩前就出现灰白色的小粒点,分布密集,病果易脱落。
枝蔓或一年生苗受害,多在有机械伤或接近地面的部位发病。最初出现水浸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沿纵轴方向发展的长条形病斑,色泽也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由于病原菌分解纤维的能力很强,以致后期寄主的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皮层的肉质腐烂解离,只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使病皮呈“披麻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环绕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影响植株生长。
叶片发病,首先从植株下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多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叶部症状多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出现。
病原
病原为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 diplodiella (Speg.).,属于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近年来,通过对白腐病菌的超微结构观察研究,认为我国的白腐病菌属于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wlla (Speg.) Petrk&Sydow.。
在病组织内菌丝密集形成子座,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100~150μm,壁较厚,灰褐至暗褐色,底部壳壁突起丘状,其上着生分生孢子梗,单孢,不分支,长12~22μm,分生孢子初无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单孢,卵圆形至梨形,一端稍尖,大小6~16μm×5~7μm,内含1~2个油球。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幼果浸汁中也不能萌发。在成熟果汁中萌发率可达90%以上,在成熟蔓浸汁中萌发率最高。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散落在地表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内可存活4~5年,残体腐烂分解后,病菌还可在土壤中腐生1~2年

葡萄白腐病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