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兄弟.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兄弟》:余华的困境与歧途作者: 马跃敏时间:2007-4-8 9:31:26 来源: 会员转发人气:717 《兄弟》是余华沉默了近十年之后——就小说而言——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然而读完《兄弟》上部, 失望感却挥之不去, 我凭直觉判断余华的写作出了毛病。当然, 我还保持着对作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余华的尊敬, 但必须指出的是, 余华是在重复过去的自己, 他似乎已经走到一个困境和歧途。应该说, 余华不是以思想深邃见长的作家,他的魅力来自于他的简单与纯粹,他的隽永冷酷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兄弟》这部小说里, 作者试图来写人性的善恶在“文革”和当下这两个同样混乱的时代的遭遇,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而且这题目太不纯粹——这在通常意义上需要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来表现, 但这恰恰是余华不擅长的。即便我们现在只是读完《兄弟》的上半部, 但小说的整体面貌不难推测。余华在后记中写道:“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 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 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余华解释说: “……发现自己失去了漫长叙述的欲望,然后我开始写作这部《兄弟》。……在恢复长篇叙述能力的同时, 我也意识到之前写作能力的丧失, 是因为过于追求小说的精美。其实, 小说就像一座城市, 细节很美, 但在飞机上俯瞰它的全貌, 也许会觉得有某种粗糙感。写作因为过于追求极致的精美,反而丧失了最原始的真实生命力。”看来,余华在 10 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改变。一向煽情和浅薄的退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 以及挑战传统小说价值和小说叙事模式的勇力: 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 世事命运的无常, 现实生活的灰暗和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在《兄弟》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余华以前小说的影子,“文革”中宋凡平和孙伟的惨死无论如何总让我想起《现实一种》、《往事与刑罚》; 宋凡平对两个孩子的欺骗式安慰总让我想起许三观……《兄弟》表明余华对“文革”的悲剧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闭门造车,这显示了他创造力的萎缩与退化。今天看来,“文革”的最大悲剧在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降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残杀的关系,人性恶的一面在正大光明的旗帜和口号下表现到了极致。而在《兄弟》中, 局部细节的煽情描写尽管能催人落泪, 却无法让读者警醒并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迷恋暴力和残酷的余华让自己的嗜好在本书中再次得到了体现, 却让人感到他似乎是沉溺于暴力叙事所带来的快感而不能自拔。阅读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就在于: 美感中有善的成分, 而快感则不一定有。在 1980 年代,余华把人性中的那种冷酷、残暴描写到了极点, 他淡化了历史, 强化了主人公和周围一些事物的矛盾性。显示出人性中文明的一面远远抵挡不住野蛮的一面。 1991 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一个分界点, 此后他的作品现实主义的成分更浓了, 用一种温暖和明亮的笔调来代替原来的阴森恐怖的气氛, 作品更趋向平静和具体化了, 走向了大众文学。到了 1993 年的《活着》和 1995 年的《许三观卖血记》,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朗了。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前言中说:“这本书表达

兄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10425938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