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1.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在这虚实转化过程中,虚境的呈现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宗白华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次的创构。";在实化过程中,产生的虚境有三个不同程度的逐步上升的层次。
第一,"形象的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常常借"一鳞一爪";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境界。由此在实化虚的过程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层次便是由想象活动的参与而引发的形象的充实,这个层次即是由实质存在的"一鳞一爪";而想象出自己形象中的"龙";,可以说是由实境引发的最浅层虚境。
第二,"情思的诱发";。由于想象活动的介入,由浅层虚境的形象的诱发,使得虚境达到进一步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虚境的艺术境界里,由第一层次的形象充实从而诱发情思的活跃,这一层次的虚境是带有了情感体验的虚境,是一种用心灵平衡去除杂念的情感,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虚境。
第三,"神境的启示";。这一层次是虚境达到的最高层次,由最初的形象的想象充实到情思的诱发一直到这个层次的神境,使虚境的层次一步步加深。在这一层次中情感震撼,心灵净化,是一种洞悉宇宙生命的更高的精神境界,是得自心里最深处的启示,使得虚境层层深入以致达到无穷的审美趣味。
意境中有实有虚,从实境到触发虚境再到实境的充实,产生艺术幻想和联想,同时凭借艺术家或鉴赏家情与理辩证相生的认识与想象能力,进一步造成实境与虚境的相互包容、渗透与转化的完整意境。在这整体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创构中,虚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虚境虽然处于核心地位,但并不表示它是重心,而是虚实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在意境创构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以实境为基础的虚境创造。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二、"虚实创构";所体现的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宗白华说:"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虚实代表着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中国美学的虚实结合的审美理想和观照,在虚实结合中相互转化和开拓,展示宇宙无限的生命图景,创造更高层次的意境;另一方面,意境的的虚实结合和空白美的追求表现,创造了一个充满动态的审美空间,充满着宇宙生命活力和节凑的空间,突出的正是中国古人特有的宇宙时空意识和崇尚空灵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意境审美精神的本质所在。
(一)"虚实相生";与"有无相生";的道家生命精神
"意境理论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生发端于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此后在儒释道文化的合流之中逐渐成为一种接近共识的理论。";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无相生";。在老子看来,人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从"无";生出来的。"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相生,才能生生不息。这是老子哲学的"有";、"无";观念。庄子紧承其后,而论之更详,有名的"唯道集虚";和"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就分别出于《庄子》一书中的《人间世》和《庚桑楚》。老庄的这些论述,都是强调"有无相生";而偏于"无";,尤其是庄子,这些后来就成了艺术美学虚实观念的重要哲学依据。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1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