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两种责任理念的碰撞与三种不同的思路.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两种责任理念的碰撞与三种不同的思路两种责任理念的碰撞与三种不同的思路两种责任理念的碰撞与三种不同的思路关键词: 责任, 民事法律关系, 请求权内容提要: 德国民法上的责任是违反债的责任, 是债法的组成部分。我国民法上的责任是违反民事义务的后果, 责任超出了债的范畴。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物权请求权是德国民法上责任理念的反映, 造成我国民法体系矛盾。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即多种侵权责任方式否定说、侵权责任与物权请求权竞合说、物权请求权变革为侵权责任请求权说。笔者主张后说。德国民法上的请求权附属和服务于“基础权利”体系, 我国民法上的请求权附属和服务于“权利一义务一责任体系”。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将保护性绝对权请求权变革为侵权责任请求权的理论根据和立法方案。责任与债结合的民法体系的典型是《德国民法典》, 责任与债分离的民法体系的典型是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 这两种民法体系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责任理念。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物权请求权是德国民法上责任理念的反映, 和《民法通则》、《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反映的责任理念相矛盾,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个问题不仅是理论观点的分歧, 而且直接涉及民事司法实务, 需要深入讨论。一、德国民法上的责任理念及责任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一) 德国民法上责任的内涵德国民法上的责任有多种含义。《德国民法典》第 249 条第 1 款规定:“损害赔偿义务人必须恢复假如没有发生引起赔偿义务的情况所会存在的状态。”这是德国民法关于责任的核心条文。有学者指出, 责任指承担损害赔偿义务(如:“A向 B 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也即“A对 B 承担损害赔偿义务”)。[1] “法律责任的后果是产生某种损害赔偿义务。”[2] 这是责任的第一种含义, 说明责任是义务的组成部分。但是, 责任作为一种义务仅指“损害赔偿”义务, 不同于通常的义务, 诸如买卖合同的出卖人交付标的物义务、租赁合同的承租人交付租金义务等。损害赔偿义务是债务人违反基于债务关系而发生的义务( 《德国民法典》第 280 条第 1 款前段) 。以上说明“损害赔偿”既是义务,又是责任。责任的第二种含义是指, 债务为应为给付之义务, 责任为此义务之财产的担保( 德语为 Einstehen) 。[3] 债务人对其债务原则上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责任。[4] 关于责任的这种含义源于古代日耳曼法。日耳曼中世纪法往往称责任为保证或担保, 认为责任系为担保债务而存在, 二者纯属不同之概念。[5] 关于责任的这种含义说明民法上的责任是财产责任。责任的第三种含义是指, 义务人受强制执行的财产范围。[6] 或者说责任具有强制性, 得强制执行。[7] 由于责任是债务人以全部财产为其担保, 有债务即有责任, 是为常态; 无责任的债务为例外, 如诉讼时效期限届满后的债务。故德国民法上的债务与责任是结合关系,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亦同。“在现行法上债务与责任互相结合, 原则上并属无限财产责任。申言之, 负有债务者, 于不履行时, 即应以其全部财产负其责任; 有债务即有责任。”[8] 根据德国民法理论,虽然责任与债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实际上强调二者的结合, 甚至在法律中以及其他场合,“负责任”有时与“负担债务”同义使用。[9] 另外, 损害赔偿责任, 以恢复原状为原则, 所谓原状是指引起赔偿义务之前的状态, 包括修复被损坏的物品、恢复名誉、夺物者还物、骗钱者还钱等,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二) 责任是一种债前面已经讲到, 损害赔偿义务是债务人违反基于债务关系而发生的义务, 而不包括违反债务以外的民事义务。因此, 无论损害赔偿作为义务还是作为责任, 都属于债法的组成部分。“损害赔偿”一词有时是指损害赔偿义务,有时是指损害赔偿责任, 有时是指债的一种类型, 即损害赔偿之债。既然责任是债, 就会有债务人和债权人, 即损害赔偿债务人和损害赔偿债权人。[10] 因此,“损害赔偿”这个概念有时还指损害赔偿债权, 由此说明“责任”有责任、义务、债务和债权多种含义。德国民法上债务与责任的位置不仅可以互换, 而且可能循环。“损害赔偿责任相对于其因以发生之债务固为一种责任, 惟其本身亦为一种债务, 其不履行与其所自之债务一样可受履行强制及损害赔偿责任之保护。”[11] 有学者对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作了如下图示[12]: 从严格区分义务与责任的观念来看, 这种债务与责任循环反映的是概念混乱, 逻辑矛盾。为什么以概念准确、体系严谨着称的《德国民法典》会形成这种状况? 有学者指出: 如果将权利受到侵害的效果视为新的权利义务( 法律关系)的产生, 则显而易见的一种“逻辑循环”必然会使相关结论陷入逻辑困境。德国民法理论对于形式逻辑方法的运用, 其实并非如其所称的那么严格, 在必要的情况下, 基于

两种责任理念的碰撞与三种不同的思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75 KB
  • 时间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