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球形状与大小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检查预****1 )、老师提问: 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2) 、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 1 ):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 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二)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 通过: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 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 在历史上, 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今天这堂课, 我们主要学****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 四个大组, 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事件, 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然后小组内汇总, 遴选构思, 以表演的方式把学****成果展示出来, 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概貌展现出来。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准备, 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准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 表演活动一( 老师指导学生表演, 指导学生一边表演, 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看完表演, 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 填完后, 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三)学****新课老师讲故事,学生表演,师生共同学****天圆地方》老师: 在亘古荒凉的年代, 人类活动范围狭小, 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 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 学生表演:(烈日下父女耕地) 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父:对,正如书中所云: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老师:点击画面( 2 )(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父:这……老师解说: 这位小女孩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 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了怀疑, 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 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老师:点击画面( 3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老师讲故事: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转眼三百年过去了, 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察思考的。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老师点击:画面( 4 )《毕达哥拉斯头像》老师点击: 画面(5) 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 单击“船帆”和“登高望远”)。学生表演二老师提示: “船去桅杆最后消失,船来桅杆最先出现”;如站得再高一些, 刚刚消失的桅杆又看到了. 站得高, 看得远, 难道这两件事情是偶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 200 年,即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注意到什么现象呢? 画面( 6) 《亚里士多德头像》画面( 7) 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表演三(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 自语) 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 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地球很可能是球形天体。观众问题 1 :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球形的吗? 亚里士多德: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新星, 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 甚至消失在后面的地平面下,这种情况只有在曲面上才会发生。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老师: 又过了约 200 年,到了公元前 240 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画面( 8 )(单击“头像”及“示意图”) 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表演四(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这个地方有口枯井, 每年夏至, 阳光直射井底, 而在 800 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老师: 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天数据仅相差 200 千米, 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 埃拉托色尼因此被誉为“地理学之父”。老师: 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 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公元 1 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画面( 9

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