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课时练.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课时练.doc中考文言文第二轮复****课时练第一课时(一)湖北恩施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 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B 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 fl ,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3) 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 请循其本。 19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 .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 段】主要写的是▲;【8 段】主要写的是▲。 21 .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二) (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7-31 题。( 12 分, 30题4 分每小题 2 分,其他每题 2 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2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的主旨。(三) (湖北随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5 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23. 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 分) 通意义 24.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断子之手足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课时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19 KB
  • 时间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