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轼诗词赏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 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 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 既写了衰亡, 也写了新生, 残红褪尽, 青杏初生, 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 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 而抒伤春之情,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 移向广阔的空间, 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 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 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 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本应同属一组, 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 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 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 却已泪满衣襟。“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 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 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 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 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 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 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 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 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 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 词意流走, 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 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 节奏相等。东坡此词, 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 实是作者文思畅达, 信笔直书, 突破了词律。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 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现实中, 词人屡遭迁谪, 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 下片侧重欢乐, 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 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 杳然而去; 行人凝望秋千, 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 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江南暮春的景色中, 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 一个多情的故事, 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 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 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烟雨, 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一千顷, 都镜净, 倒碧峰。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 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 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作者描写的对象, 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 先用实笔, 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 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 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 交待新亭的创建, 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 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 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长记平山堂上”五句, 是记忆中情景, 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 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

苏轼诗词赏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97 KB
  • 时间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