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流动性陷阱.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流动性陷阱
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七页
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




定义
主要特点
流动性陷阱

案例
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七页
一、定义
流动性陷阱
款的快速增加主要归因于占比达到一半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去年9月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不到15%,今年8月份已经超过了17%。由于存款是广义货币M2的主要构成,因此,同期M2也表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由去年9月份的不到14%上升到今年8月份的17%。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二)流动性陷阱在

实体经济中的表现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在实体经济中的表现是国内需求开始下滑。在中国GDP的支出构成中,投资和消费占比一直在95%以上,其中,投资需求占比、即资本形成率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而消费占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在1990至2000年的经济周期中,%%,并在94和95年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01年,随着本轮经济周期的启动,资本形成率再次由不到39%上升到去年的近44%。今年,截至到8月份的投资累积同比增速依然达到27%强,但同去年上半年高达40%、甚至50%的增速相比,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进一步考虑石油价格和其他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实际投资增长率更是要低得多。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四、形成原因
流动性陷阱
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直观地看,在中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主导的态势下,流动性陷阱的产生无非在于银行的资金来源过于充裕,而资金运用则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

可以看到,银行业的贷款占存款比重自1995年低于100%之后,逐年下降,今年8月份已经降到70%以下。也就是说,对于27万余亿元的存款而言,有8万亿元需要寻找出路。简言之,“钱”多得无处可用。
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1. 与强烈的升值预期相比,人民币资产与美元资产的收益率却相差不多,甚至高于后者。
(1)就短期流动性资产的收益而言,中国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只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间低2%强;
(2)就中长期流动性资产的收益而言,中国的国债收益与美国的国债收益基本相同;
(3)就流动性较差的实体投资收益而言,中国的平均收益率至少维持在GDP增长率、即9%左右的水平,远高于美国。
(4)至于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由于非居民购买住宅不受任何限制,由于投资房地产业的外资企业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国外直接投资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不仅收益率非常高,流动性也有保障。
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着眼于短期的热钱,还是着眼于中长期投资的境外资金,都自然会对人民币资产趋之若鹜,从而导致外汇占款的快速上升。

由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来源,在央行不完全对冲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必然随之增加。
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2. “钱”多的第二个原因是居民总体的消费意愿下降、储蓄上升,而这同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日趋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结构的指标、即基尼系数看,中国在1994年就已经超过了分配结构不合理的警界线,并且,还呈现日趋恶化的态势。
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中、低收入群体虽然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但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高收入群体尽管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但收入增长却较快。这就导致总体的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在统计上表现为国内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
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①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最明显之处在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以至于农村居民总体的消费占比下降。可以看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虽然城市居民消费占比在上升,但后者的上升幅度难以抵偿前者的下降幅度。
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七页
流动性陷阱
②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同样体现于城镇家庭中,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数据显示,2003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户的10倍。从不同城镇家庭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困难户达到106%强,消费占比随收入增加逐次递减,直至最高收入户的不到67%。

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还将面对工薪收入相对减少的局面。收入分配结构的这种变化将使得整个经济的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实际上,城市居民消费占G

流动性陷阱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