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审判实践中的双倍赔偿制度.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审判实践中的双倍赔偿制度.doc浅析审判实践中的双倍赔偿制度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该条规定目的是通过惩罚侵权者,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双倍赔偿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近 20 年来, 惩罚性赔偿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最明显的变化, 莫过于赔偿数额的惊人攀升。但我国的审判践中, 关于双倍赔偿制度的具体应用较少。在买卖合同纠纷中, 关于双倍赔偿的诉讼请求并不多见, 仅占到买卖合同纠纷的 1% 左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对双倍赔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仍有其积极的意义。一、双倍赔偿制度的立法意义在传统的大陆法系理论中, 无论是侵权损害赔偿, 还是违约损害赔偿,遵循的都是补偿性原则,也就是损失多少赔多少。在我国《消法》制定以前, 关于损害赔偿, 一直奉行的是补偿性原则。如《民法通则》 112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 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在实践中,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一度充斥着市场, 严重地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立法者在《消法》中建立了双倍赔偿制度, 以此来制裁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以及提供欺诈性服务的经营者, 其立法目的是要动员一切受欺诈的消费者同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作斗争, 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积极的作用。二、双倍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 1 、主体是消费者和经营者。我国《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此处的消费者, 是与制造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相区别的人, 它泛指购买、使用、保存和处分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最终产品的使用者。理解“消费者”概念的关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不是为了交易, 而是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利用, 至于消费者购买后是自用还是他用, 则在所不问。经营者则是指向消费者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市场主体, 包括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一个自然人, 即使是领有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如果他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他就是消费者, 他的权益就受消法保护,他在订立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合同时受欺诈, 就应当适用《消法》四十九条。反之, 即使是下岗工人或家庭主妇, 如果他不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他就不是消费者, 他的权益就不受消法保护, 而应当受其他法律如合同法保护。 2 、调整范围为消费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即一方为生活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而另一方则为对方提供商品或服务, 双方在这种过程中形成一种消费合同关系。所以说没有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消费合同关系,就不存在双倍赔偿制度的适用。 3 、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这是适用双倍赔偿制度的核心要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所谓“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据此可知, 欺诈行为须以“故意”为构成要件, 认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时, 应当通过客观行为分析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如经营者提供的是假冒货品、伪劣产品、欺骗性服务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都属于欺诈行为。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如何判断是欺诈行为还是瑕疵行为? 笔者认为, 在审判实践中, 应以消费者向法院提交的相应的证据作为判断的依据; 如果消费者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经营者销售或提供服务时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规定的欺诈故意, 对其要求的双倍赔偿就不应当支持。如果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仅仅存在过错, 法院则应依据双方提交的证据,依据其他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判定。须注意的是, 《消法》第四十九条只是要求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有欺诈行为, 但并未要求消费者有实际损失。此规定可以体现出立法对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规制和惩罚。笔者认为, 在消费过程中只要经营者有欺诈行为, 消费者即使未受损失也可主张双倍赔偿。如果欺诈者存在欺诈的过错及行为, 但由于对方当事人没有陷于错误认识而认定该行为不是欺诈。那么, 就会纵容欺诈行为, 交易安全就无从谈起。因此, 只要有欺诈的过错及行为, 欺诈者就应当承担欺诈的后果, 消费者就应获得双倍赔偿, 而不应以欺诈相对方的主观态度作为认定欺诈行为的根据。如在审判实践中, 原告为被告加工安装塑窗后, 诉求主张被告给付塑窗款, 庭审中,原、被告对双方事先约定加工安装的是大连实德的塑窗均无异议, 但被告认为原告实际安装的不是大连实德的塑窗, 认为原告存在在欺诈行

浅析审判实践中的双倍赔偿制度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7 KB
  • 时间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