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哈师大附中 2015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 I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 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 .答题时使用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 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 .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 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 这种鉴赏, 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 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 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 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 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 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 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 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 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 “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 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 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 “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 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 鉴赏篇》) 1 .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 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 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 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 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 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 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 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 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 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 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 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高适诗尚质主理, 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C. 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 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 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unjun2875
  • 文件大小182 KB
  • 时间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