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6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张掖市 2015-2016 年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科类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①春秋战国这 500 年左右, 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 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天道”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 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 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 礼运篇》。这部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⑦在“大同”社会中, 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 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同”社会中, 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 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 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 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 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 公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⑧这样的“大同”理想, 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 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 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 兼爱》中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 《礼记· 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 《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 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 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C. 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 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 礼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016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123 KB
  • 时间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