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高职通识教育的“通达”之道——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高职通识教育的“通达”之道——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doc浅谈高职通识教育的“通达”之道——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勃兴, 源自于高职教育对于实现“职业”与“理想”之间和谐、完美统一的心理期许。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指导, 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但人是一种自我与外部世界恒久矛盾着的二重存在: 人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展开个体生命, 人是一种自然、自由的存在, 但人又生存于具体的现实环境中; 人既作为纯粹意义上的人活着, 但又必须作为某种特定性质的职业人、专业人而存在着。人作为二重性的存在, 构成了个体生命发展的张力。高职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如何通过教育的力量来弥合作为职业人和理想人之间的缝隙并保持作为二重性存在之张力的平衡。换言之, 通识教育语境下的高职教育, 其实质就是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职业与情感、现实与理想之间和谐完满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和谐与完满, 找到一条联通“职业”与“理想”之间的通达之道,成为高职通识教育成功的关键。财经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拓展课,它既承担了对学生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的任务, 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同时也肩负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使命, 具有通识的意义。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 探索高职教育的“通达”之道,有举一反三之便。一、“通”“专”结合,将通识理念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在人们的****惯思维中,常常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分离开来, 所以也就有通识教育是否会“淡化专业”的疑惑。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通常表现为两大模块三层次的结构内容。泾渭分明的两大模块三层次的结构所呈现的高职课程体系很容易让人们****惯性地认为,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就是由专业课和公共课( 通识课) 两大块内容构成, 这也是造成“专业”与“通识”之间“强弱”、“浓淡”之说的缘由之一。事实上, 这两大模块三层次的结构所呈现的每一部分每一单元的每一门课程之间是互相关联、息息相通的。如财经应用文写作, 从课程体系看是属于第一模块的, 但从内容上分析, 它同时又兼有第二模块的特性。所以说, 确立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观念非常重要。各门课程所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 它们共同承担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至获得人生幸福的终极任务。二、以“通”“专”为要旨,改革课程内容“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 而非通才—— 即培养完整的人”。在这样的理念下的高职教育一方面应充分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通”“专”为要旨的高职课程改革就是在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是一种现实与理想完满和谐的教育。以财经应用文写作为例,作为高职经济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关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同时也包含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以“通”“专”为要旨的课程内容改革, 就是既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 又兼顾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具体到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是要在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段落、文字、标点等基本功训练的前提下,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针对未来岗位和现实生活

浅谈高职通识教育的“通达”之道——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