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doc浅谈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 1998 年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 21 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最早提出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2000 年,教育部在谈及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时指出, “双师型”( 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强调“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009 年,教育部经研究决定, “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 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 5 万名。”正当人们在为如何保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担忧之际, 双导师制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综上所述, 双导师制是为技术性较强专业所青睐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齐齐哈尔这所既非 211 又非 985 高校的地方院校的哲学系来说, 双导师制是突破当前发展瓶颈可能的出路。目前学界对双导师制没有做明确的界定,其基本内涵是在学生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 学业导师), 实施导师制, 在大三、大四时配备校外导师, 实施双导师制。每位校内导师所带学生原则上不超过巧人, 每周指导学生 1次, 以个别指导为主, 具体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而定。每位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 5人, 平均两周指导1次, 每月指导的时间不得少于 2天, 以集体指导为主, 时间与方式也是由导师和学生白行约定。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应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 1 实行双导师制度的必要性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是 2006 年建立的, 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系。世俗的偏见、理论的晦涩, 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从而导致生源的危机, 再加上同其它人文学科一样都面临着就业率偏低现状, 阻碍着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的健康发展。正是这些问题, 使在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实行双导师制显得尤为必要。首先,从哲学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说,哲学教育必须根植于生活, 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哲学白孔子以来就倡导重实际而轻玄思、尊现实而抑超越的“实用理性精神”, 即所谓“天道远, 人道迩”、“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未知生, 焉知死”等[31 。马克思不满足于以往的哲学家仅是在“解释”世界,而主张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改变”世界, 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引人实践观点,指出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西方哲学一向以晦涩难懂而饱受垢病, 然而也并非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纯粹形而上学, 哲学家们无不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关照着现实, 诸如柏拉图对现实世界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断定, 康德三大批判理论体系的建构( 对人类真善美的观照)等。尤其是在当代, 西方哲学明显出现了一种向现实回归的倾向, 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作“非课题性”“奠基性的世界”以及直观的世界,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的知识看作“背景知识”, 是交往行为的基础等等。因此, 哲学教育既不能过分强调哲学的实用性, 将其世俗化, 也不能一味地探究玄奥的概念, 而是应该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 强调哲学对人的生活重建的意义, 体现出对人的地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活的尊重。 2 实行双导师制度的措施虽然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硕士以及技术性较强专业而提出的, 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对于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大

浅谈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