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保利军 摘 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作为幼儿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需要特别地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一般来说,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引起老师的關注、幼儿心理和认知的规则及其秩序。表现性告状主要说的是幼儿天生都具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都想当爸爸妈妈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每当发现同伴的行为不符合某些要求时便向老师进行告状的行为。比如,很多幼儿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拿了我的衣服”“老师,他打我”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表现性的告状行为。因此,不管从哪个年龄阶段来看,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都是非常丰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的成长,告状行为有所减少。
二、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 引起老师的注意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引起关注是孩子为了获得他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心理暗示。在幼儿园中,许多孩子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常常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会通过告状的形式向老师进行表现。通过向老师告状,孩子常常认为老师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或者将更多的经历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告状的内容都是假的,或者是真假难辨。也有部分孩子,因为讨厌同伴或者对于同伴的行为出于嫉妒而会选择向老师告状,从而希望老师惩罚对方,然而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比如,有些孩子常常会说“老师,小明没有好好吃饭,浪费粮食”“老师,小花大声说话,快来管管他等等”,不管何种形式的告状,究其根本还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以满足自己的愿望。
(二) 幼儿的认知与心理年龄特点影响告状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从出生到成熟发展的阶段过程中,孩子的认知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环境的不断影响和作用下不断地演变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同时,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是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而矛盾运动的不断激化或缓和,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不同的阶段,进而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几个阶段中,3~6岁儿童的儿童一般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小班的孩子思维主要以自我中心性为特点,在认识事物时多以自己所观所感为主。因而,如果有触发自己利益的行为,马上会向老师进行报告,从而挽回自己的损失。中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逐渐地增大,将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同伴之间的关系上,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与同伴相处,或者与同伴之间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一些矛盾,进而引起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 家庭因素及环境影响
现代社会环境中,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成绩高低,非常重视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往往会忽略孩子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分享意识以及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等没有太多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的社会性方面发展有所欠缺。在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某些儿童在面临社会冲突时,经常以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攻击行为或者武力行为会集中体现在他们身上。部分幼儿则会选择以告状的形式向老师或者家长反映,以满足自己的利益。同时,部分家长还会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教导幼儿,认为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