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探源_关系.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探源_关系.doc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探源_ 关系论文摘要: 在中国传统伦理伦理的视域下,“道”观念和“德”观念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具有不同的原始意义, 并且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不相同。本文就以“德”观念和“道”观念的产生以及发展演变过程为脉络, 在探讨其生长过程的同时,对“德”观念和“道”观念进行探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两种观念是怎样发生关系,并最终走到一起。论文关键词:道,德,道,德, 关系, 探源张岱年先生曾指出: “道德”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既是一个概念又指两个概念。把“道”和“德”分别看,“道”是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最高的准则;“德”是指德行、品德, 是对合理的行为原则的具体体现。“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是指行为原则及其具体运用的总称。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就是分开来讲的。并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德”观念的出现早于“道”观念。在出现之初, “德”观念与“道”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 这两种观念是如何产生和生长, 并且最终发生关系的呢?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和探讨。一、“德”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德”观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同其它的文化现象一样,必然有一个发生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德”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发展演变就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中去考察。“德”观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其产生当在原始社会。据古籍记载, “德”的观念可能起源很早, 可以追溯及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如果说这是出于后人伪托的话, 那么, 从卜辞的考释和商书中的《盘庚》篇来看,“德”的观念在殷代已出现, 当属可信。借助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从文献资料中能够得知殷代已有“德”的观念。那么殷以前是否就有“德”观念? “德”的原始含义是什么? 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很多学者对“德”这一观念早有注意。李玄伯先生最早对“德”的原始含义进行揭示, 他指出“德”字最初是“与图腾有关的生性”; 随后斯维至先生进一步阐发这种思想,指出“德”为“氏族传统的****惯法”;刘泽华先生揭示出原始“德”是包括信仰、道德、政行、政策为一体的综合概念; 李泽厚先生用氏族****惯法规来释义原始道德。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 殷以前是有“德”观念的, 该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 与氏族有关,其内涵与今天所说的“德”不同。把“德”观念放在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巴新生先生,他把“德”观念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巴新生虽然从观念的角度把“德”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但他并没有阐述“德”观念在每个阶段是怎样进行发展和演变到下一个阶段的, 即对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未作论述。把“德”观念的原始含义解释为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在文献中可以找到佐证,如《国语· 晋语》中有载司空季子语: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同姓的人属于同一个氏族, 有共同的图腾、共同的生活****惯和原始禁忌。“同德”同

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探源_关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