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城乡生活方式差异与社会心理冲突及其消解_偏见.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城乡生活方式差异与社会心理冲突及其消解_偏见.doc中国城乡生活方式差异与社会心理冲突及其消解_ 偏见论文导读: :但二元社会结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城市和乡村形成有巨大差异的文化模式。山西农村人口占远远大于城市人口)。这种嫌弃已经达到偏见的程度。直接原因是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论文关键词:中国,城市,农村,偏见,歧视,一体化中国城市和乡村社会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但二元社会结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城市和乡村形成有巨大差异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积淀内化为城市乡村居民有巨大差异的社会人格, 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进一步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偏见和心理冲突, 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阻力。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们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08 西部项目( 08SHX009 ) 《区域文化心理差异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除了开展实验、调查之外, 通过田野工作和文献分析, 着力研究了中国城乡生活方式差异与社会心理冲突及其消解。一、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本体差异比较中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 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现今世界上除朝鲜以外唯一一个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国家,包括县城、市城、省城、京城在内的各级各类城市,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开放化为主要特征, 是县(市、区、旗)、市(州、地区)、省(市、区) 、中央各级党政机关所在地,自然成为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工作方式是决策、办公、贸易、教育、演出、建设、研究、医疗等等, 根据区域发展水平不同, 人口约占某一行政区域总人口的 80%-10% 之间(比如北京农村人口少于城市人口,山西农村人口占远远大于城市人口), 拥有城市户口, 其劳作工具由国家或单位提供, 生活经济来源以工资、佣金、酬金、奖金为主。乡村主要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特征的城市相对方, 人口比例大于城市, 除乡镇、村落的干部以外, 基本都是农村户口的老百姓, 除非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一般没有机会获得城市户口。根据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偏见, 人口约占总人口 10%-80% 之间( 比如上海农村人口显著少于城市人口, 四川农村人口占远远大于城市人口), 20世纪 90 年代逐渐获得城市居住权。其劳作方式是农耕、手工制作、建筑、运输等。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建筑运输等佣金。劳动工具由自己购买或者制作。二、中国 20 世纪城市乡村生活方式差异描述分析城市的最显著表征就是楼房和汽车,通俗的概括就是高楼大厦和车水人流,而农村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平房和小道, 通俗的概括就是民间房院和乡间小道。至于楼房和平房里具体如何生活,需要具体比较。城市楼房无外乎三种功能,一是住家,一是办公,一是商用,农村的平房绝大多数是住家, 部分是商用。城市的大道要跑各种各样的汽车, 但更多是小轿车, 农村的小道却主要是行人和拖拉机。城市楼房都是有暖气的、有水冲厕所的,而且城市人都把厕所叫洗手间; 农村的平房多数没有暖气, 主要靠冬天生炉子取暖, 房间没有厕所, 晚上只好到院子里修建的旱厕所解手。城市人因为住宿楼房,而且多数是脑力劳动者,有离家比较远的工作场所, 一般称工作者或工作的人, 家里做饭用的是液化气或者天然气, 因为可以随时洗澡, 家里尘土比

中国城乡生活方式差异与社会心理冲突及其消解_偏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