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二:(褚)写在前面:让学生在“人生课堂”里找到自我.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写在前面:让学生在“人生课堂”里找到自我一周开了几节选修课?你选修了哪几门选修课?你喜欢这些选修课吗?你觉得选修课多了还是少了?你对学校的选修课有何建议? 浙江高中新一轮课改自 2006 年进入,七年过去了,我们的新课改“深化”到什么程度?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参与高中新课改评估。每到一校,听校长汇报课改进程,翻看台账,随堂听课,并且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每所学校都循着督导评估的规定,大家都说着准备充分的话语,准备着崭新整齐的材料。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参加座谈的学生,不是偏胖就是偏瘦,一律带着近视眼镜。眼光内敛,神情疲倦。但是,当我们提出开头的问询时,我们还是得到了真诚而淳朴的回应。可以感觉到这些久被应试教育戕害的孩子仍然对学校的教育抱有希望,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可是,我们这个时代为孩子准备了怎样的教育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本是狄更斯描述 18 世纪后期 19 世纪初期西欧国家的状况,用来描述当今的教育,也恰如其分。发达地区学校硬件建设超过欧美,全国学制规范,课程丰富,教学扎实,学生十之七八都能上大学,不是最好的时代吗?但现在孩子当中不少身体孱弱,心理偏狭, 品格薄弱,对于求知的渴望,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参与,完全不如过去。这样的孩子就在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通过整齐划一“课程”,借助目中无人的“教学”造就的,这不是最坏的时代吗? 我们的“学校”、“课程”和“教学”真的在育人吗?我们如何缩短学校课程、学生诉求和未来需要之间的落差? 任何一个关注教育的人,都无法自信满满地回答这两个问题。于是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奠基的事业,教育永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期待。而且,我们一直在反思,并尝试着改变。证据是自 1949 年起,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课程改革”:第一次(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教学计划》,健全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第二次(1953-1957 ),国家共颁布了 5个教学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 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次( 1958-1965 ),“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 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第四次( 1966-1976 ),“文革”十年,“停课闹革命”,“全国串联”,“上山下乡”,“五七学校”,“最高指示”,“三机一泵”,“半工半读”,不一而足。第五次( 1977-1985 ),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增加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并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第七次(1992-2000 ),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尤其是 1999 年颁布了《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课程研究的热潮。尤其是第八次(2000 年至今)课改,方兴未艾。6项具体目标,条条指向人的发展: 2 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

高中语文必修二:(褚)写在前面:让学生在“人生课堂”里找到自我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243595614
  • 文件大小97 KB
  • 时间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