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哲学易混淆知识点分析.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1. 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3. 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 “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7.“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8. 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 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9.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 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0. “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 欺骗会导致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1.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 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 12. “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 13. 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14.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15.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16. “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7.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8. 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 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1

哲学易混淆知识点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tuhlwwue61571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