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陕西省西安经发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练习1.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经发中学 2013 届高三语文练****1 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 150 分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用 2B 铅笔涂选择题,用碳素笔答笔答题,禁止用蓝色钢笔。第Ⅰ卷阅读题(共 70分)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 雍也》:“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 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 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 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 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 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 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 或谓“文质相半之貌”, 或谓“文质备也”, 或谓“美盛”之义, 文质彬彬, 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 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 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 方有其文,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矛盾性而言, 文可以反作用于质, 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 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 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 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 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 认为只有“华”、“实”相副, 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 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 竞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 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 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 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其意, ……若能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 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 强调取长补短, 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 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 “文者, 生于心而称, 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言公》中甚至认为: “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

陕西省西安经发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练习1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ndfrs
  • 文件大小103 KB
  • 时间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