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性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共2279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性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共 2279 字) “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 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 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 只能在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上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简而言之, 人性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特点。如孟子语“食***也”, 揭示的是人性而非人的本质。一般说来, 人是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生命体。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自然性通常表现为人的基本的生物属性。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具有经济性、文化性与时代性, 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人的精神性则包括认知、审美、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真诚、善良、关怀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精神性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它是对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超越, 是教育人“成为人”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条引导人性发展经由自然性、社会性而到达精神性的必由之路”, 表明了人性与教育活动的密切关系, 也表明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探讨人性的必要性。教育心理学诸派别的人性观行为主义的人性观:华生将行为主义推向极致,阉割了人的意识; 斯金纳虽然意识到了人性的重要, 但他未看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对人本身的研究。虽然华生和斯金纳承认人与动物有一定的区别, 但却没有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从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得出。华生提出的三种天生情绪:惧、怒、爱其实也根植于动物性。因而,行为主义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但对人所表现出的种种状态, 如理智、意识等, 它却无能为力。认知学派的人性观: 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动物实验, 以及忽视人的心理过程的前提下形成的, 它强调人类的理性行为和尊严。在人性方面, 认知学派认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 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但认知派因过分强调认知, 强调分析观, 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研究。人本主义以其重视人的价值的特有魅力,引起了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他们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 力求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 主张教育心理学应考虑人的特点, 主张以整体观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价值从而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强调对“自我”正确认识并充分实现每个人的潜能, 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人本主义教育家们所说的“人性”, 是儿童的天然的本性。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儿童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但是“, 人性”应该是先天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的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的统一。在学****中, 不应该仅将个体的主动性选择做为唯一的选择权,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上,人本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个人价值, 将他人、自然与社会当作敌对的存在而加以排斥, 从而漠视人的社会性。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意到了动物与人的不同, 他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与***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冲动, 相当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外在道德原则的内化,它压抑本我,他认为文明可归入超我, 与人的本性相悖。人要发展、要进步, 最终依靠的是人性的社会性与精神性,而不是弗洛伊德看重的本能即动物性。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仍然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许多启迪。弗

人性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共2279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