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性论与教育的联系及启示(共3438字).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性论与教育的联系及启示(共 3438 字) 本文一、引言《辞海》中对人性的界定为: “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论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也是众多人文学科研究的内容。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学说, 它所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以及人会是怎样”的问题。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要解决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应当是怎样的, 这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人性论与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逻辑性。教育活动离不开人, 人要想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教育。早在中国的古代, 先人就懂得通过人性的探讨即“人性论”来确立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教育理论与人性论是合为一体的。搞不清中国古代人性论, 也就不可能搞清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想原因和历史轨迹。人性论通过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二、中国古代“人性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大都对人性论进行过探讨,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黄济、郭齐家等将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归为人性善恶论、性三品说及人性二元论。 1.“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孟轲及明代的王守仁等。孟轲肯定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孟轲认为, 人生来就固有仁义礼智这些“良知”“良能”。后又将性善解释为“端”, 即善的可能性与起点。“人性之善也, 犹如水之就下也”,应对人的善性进行因势利导。 2.“性恶论”。荀况主张相对的性恶论,韩非等法家代表主张绝对的性恶论。荀况提出:“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况认为人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通过人为努力可以使人发生变化。韩非不仅认为“人不免于利欲之心”, 还认为人总是利己而害人的,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 离不开“计算之心”。 3. 人性无善恶之说。代表人物是告子、墨翟和叶适等。在墨翟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 生来的人性如素丝一般, 染成什么样的颜色就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 4. 人性有善有恶说,即“人性二元论”。代表人物是秦汉时期的傅玄及宋元时期的朱熹。傅玄认为人性既有善的因素, 又有恶的因素, 这才是人性的完整涵义。可变性是人性最大的特点。朱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禀受“天理”而成, 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 “气质之性”禀受“理”与“气”, 两者杂然相存而成。由于“气”有清明与浑浊的区别, 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5.“性三品说”。代表人物是孔丘、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等。孔子在其著作《季氏》中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 属于中人; 三等是“困而不学”, 属于下愚。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属于中人的范围。董仲舒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个等级: 有“斗筲之性, 中民之性, 圣人之性”。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 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 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这两部分人是人群的少数, 而绝大多数人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三、古代“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论基础之上。同时, 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

人性论与教育的联系及启示(共3438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