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校园文化品牌的建构与管理(共5345字).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校园文化品牌的建构与管理(共 5345 字) 文化活动是传播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承载着组织者的教育目的和教导内容, 以丰富多彩和具有实操性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 达到德育目标,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平衡发展。高校中研究生德育一般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除了第一课堂的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对于信仰、理念的讲学, 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获得更丰富的处世经验。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往往与学校办学方针相匹配, 体现其办学特色, 并有着共享性和典范性, 这与德育工作是否能够因地制宜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并取得成绩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活动几乎成为一面镜子, 无论是从宏观策划还是实施细节, 都能反射出本校德育工作是否到位, 是否深入人心。比如, 在一项文化活动中, 是否能在学生身上体现高尚的素质情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是否能在活动模式和主题设置上看到该校鲜明的办学特征和对其大学精神的沿袭与发扬, 是否能激发师生个人的潜力和团队的力量等。因此说, 德育工作的成果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是校园文化塑造和传承的重要思想保证。这也说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映射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功利化及就业的激烈竞争,使得校园中德育教育目标出现偏重实利主义的趋势,渐渐压倒兼顾世界观、审美、道德诚信等他方面的全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为了更多地给师生提供广阔的展示与锻炼舞台,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化;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理论引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造成了表面上的热闹与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者的盲从,出现了组织者精疲力竭、疲于应付, 而参与者兴趣不大的现象。因此, 越来越多的组织者意识到建立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高校必须要整合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形成富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品牌,让“在校内做成文化, 在校外做成品牌”成为当今校园活动的发展主流方向。品牌不是一个过程, 而是一种结果, 这个从营销学里舶来的词汇, 成为解决当下校园文化发展和德育工作开展难题的关键词。 1.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有利于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意义不止于人们对它在商业领域中成功标志的借用, 它更符合研究生需要明晰学****生活以及人生安排的目标。如果说研究生的业务培养是对本人专业知识的深化, 那么, 研究生的德育则是与之紧密联系、为之拓宽视野、提供科学管理经验的重要补充。研究生的学****生活既不能只钻研书本、专注实验室, 也不能像本科阶段旁征博引似的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经验,而是要将个人的在学的学业与今后的人生结合起来, 谨慎地考虑、科学地规划、有效地管理。这个过程如同一个项目, 结果如同一个产品, 项目需要品牌管理, 产品需要打造品牌, 只有这样, 才能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长期价值的无形资产, 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的科学引导, 要建立在德育工作总体的科学规划基础上。通过树立一个文化活动的品牌, 确定高校文化的整体定位,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预设好的品牌意义,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觉趋向、维护这个品牌, 并以此为红线, 安排设置学校德育规划。可以做到以此为中心,面对困境、难题也能“万变不离其宗”,不会盲从, 更能因之有的放矢, 朝着既定同一的目标不断完善, 一步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使之成为有所指、有所用的实体,而非一句空话或者口号。 2.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从而增强研究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文化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力考量的重要标准, 在许多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比如在各类大学排名中, 文化活动所占比例经常影响到整体排名顺序。在引入市场机制后, 学校拥有文化品牌活动能够为社会所关注, 由此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对于招收优质生源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也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学生选择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选择学生,都会考虑学校的形象、信誉和声望, 而高校之间的最本质差异往往集中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形成莫过于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人文气息,能够通过品牌活动被社会认可, 从而吸引、团结学生, 加深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与荣誉感,这也正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在研究生群体中除了少数本科直升入学的学生, 大多数人进入高校继续学****多半是“充电”的心态, 因已有的经历资本和学****年限的短暂, 考虑对母校的依附并不强烈, 更多的是以此为“中转站”, 对学校的发展和文化积淀多持以旁观的态度,不会主动融合。想通过文化熏陶、影响来进行德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德育所涵盖的方面并非随着个人定性而稳定不变的东西, 而是更需要修订

校园文化品牌的建构与管理(共5345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63 KB
  • 时间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