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克思主义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共5159字).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克思主义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共 515 9字)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特征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起始阶段上具有文化启蒙的特质中国近现代历史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性文化接触、冲突以及融合。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封建时期都具有封闭的特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具有稳固性, 外来文化往往无法动摇其根基反而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吸收和改造。近代历史开始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性和稳固性地位, 当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社会时, 西方强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开始凸显出来。但是, 初期人们并没有深层地把握到这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立, 往往寄希望于在传统社会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文明的器物因素。这一时期,“知识界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点和思路”。人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地位, 把西学仅仅看作应用层面的问题, 没有***到中西文化对立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对立。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仅仅通过学****西方文化的器物层面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接下来, 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制度层面, 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来改变文化的弱势地位。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则进一步通过暴力的方式来改变政治制度。但是, 它们都缺乏社会文化的基础,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随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落后的国民性, 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民众进行现代思想启蒙, 中国现代化的追求和梦想才能变为现实。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作了总体否定性的审视和批判, 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来。”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 新文化运动已经触及到文化转型的问题, 但是当时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军阀统治在根本上是阻碍文化转型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文化立场: 一是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西化派; 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三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传播就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 以创立刊物、宣传等为传播途径, 是新文化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指导党的革命实践, 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改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和彻底的批判性, 是真正致力于探索人的彻底解放的理论。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启蒙不会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以及坚定地参加中国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深入到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实际层面。无可置疑, 观念层面的文化启蒙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它不能越过社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如果把一个社会的文化比喻成金字塔, 那观念形态的文化就是文化金字塔的塔尖。这就决定了通过西方先进文化在观念层面来进行传统文化改造不能触动文化金字塔的庞大基础,因为这种启蒙和改造具有外在性。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改造就必须深入到文化的基础层面,通过彻底改造社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来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真正做到了在基础层面上改造社会文化。这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实践的诉求,以改变现实世界为根本目的。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造时期,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生成为中国独特的革命文化传统。 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重视推动社会文

马克思主义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共5159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61 KB
  • 时间2017-03-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