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电影孔子看儒学.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孔子》看儒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 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大学》的“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其中, 格物、致知是达到修身的方法途径, 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先决条件,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而所有这些阶段都以修身为中心和最终目标。儒学中所规定的修身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道德实践过程, 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儒学所追求的便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理解, 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标准。整个修身过程就是在这样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在完成个人品质修养之后, 修身过程并没有终止, 而是指向更高的功利性目标: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表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这种道德实践过程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 也是不断升华和超越的。在孔子为人所规定的参差递进的修身过程中,“礼”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殷周之际, 周人从宗教观念中产生了朦胧的道德觉醒, 但这种道德只是贵族统治者的道德,“礼”的范围只限于贵族阶层。孔子的一大贡献就是将“礼”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平民百姓。孔子认为;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主张将礼和刑罚共同作为规范约束人之行为的标准,以致达到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那么如何做才算是符合“礼”呢?孔子认为“君子之行也, 度于礼: 施取其厚, 事取其中, 敛从其薄”,“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夫礼,所以制中也”,即中庸的无偏无颇之态方合礼之规范。浅显地看,“礼”似乎沦为维持表面形式与秩序的附庸,《孔子》电影中孔子在教导子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礼”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实际则不然。“礼”作为孔子致力于人之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一种自觉的道德实践, 与个人内心实质密切相关。孔子把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归于人内心的实质, 礼充盈着、表现着一种人的内心感情, 又节制和制约着人的这种自然感情。孔子所追求和倡导的正是“礼”之牵系的人的内心实在,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论语》中对管子越礼的批评和“八佾舞于庭”的批评, 不在于他们对于礼仪制度的僭越, 而在于这些行为所透漏出的对社会伦理纲常的破坏。可以说, 礼是儒家道德观念与伦理精神落实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方式。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中, 儒学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有具体观念的表达, 但要把这些观念贯彻到落实到生活世界, 必须有一套可操作的具体的形式和手段。儒家创造地发展了古代文化的传统, 以古代代表的****俗礼节仪式作为具体的实践途径, 以期将其精神理念在长期的溺化过程中转化为对人们有约束力的伦理观念和非法律化、非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具有

从电影孔子看儒学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jwoagh7
  • 文件大小98 KB
  • 时间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