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耳胆脂瘤 修改.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张幻灯片本节我们将继续学****中耳胆脂瘤第二张幻灯片胆脂瘤非真性肿瘤,是一种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的鳞状上皮和角化物质。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胆脂瘤, 均可破坏周围的骨质, 并向四周不断膨胀、扩大。现在研究表明颞骨内炎症过程导致多核破骨细胞的激活,从而导致骨质破坏的发生。此外,胆脂瘤还经常合并骨疡,伴有肉芽生长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第三张幻灯片(第四张幻灯片为先天性胆脂瘤机制) 颞骨内的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胆脂瘤( congenital cholesteatoma ) 系胚胎期外胚层组织遗留或迷走于颅骨中发展而成, 在颞骨可见于岩尖, 鼓室或乳突。后天性胆脂瘤( acquired cholesteatoma )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primary acquired cholesteatoma ) 无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胆脂瘤合并细菌感染后中耳可出现化脓性炎症; 继发性胆脂瘤( secontary cholesteatoma ) 则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慢性中耳炎中,我们主要讨论后天性胆脂瘤,不包括先天性胆脂瘤。图1 :先天性胆脂瘤、后天原发性胆脂瘤及继发性胆脂瘤第五张幻灯片中耳胆脂瘤( cholesteatoma of middle ear )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中耳胆脂瘤可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可继发于胆脂瘤的细菌感染, 故本病又可称为伴有胆脂瘤的慢中耳炎(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cholesteatoma )。由于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出现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临床中应得到重视,尽早治疗。第六、 7 张幻灯片后天性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 (1)袋状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中耳内长期处于负压状态; 或中耳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位于中、上鼓室间的鼓室隔处的粘膜皱襞等组织肿胀、增厚,甚至发生粘连,鼓前峡和鼓后峡因此而全部或部分闭锁,上鼓室、鼓窦及乳突腔与中、下鼓室、咽鼓管之间因而形成两个互不相通、或不完全相通的系统。鼓膜松弛部或鼓膜紧张部后上向鼓室内陷入,该处逐渐形成内陷囊袋( pocket retraction ) 。因囊袋的内壁系由鼓膜的表皮层组成,此表层上皮及角化物质可不断脱落;加之外耳道上皮因慢性炎症的影响而丧失其自洁能力,囊内角化物及上皮屑不能排出,随着其在囊内堆积数量的增加,囊腔的体积也渐扩大, 最终形成胆脂瘤。即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这种胆脂瘤早期大多沿锤骨头颈,砧骨之外侧发展。(2 )基底细胞增殖学说:有认为,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能通过增殖而形成上皮小柱,后者破坏基底膜后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胆脂瘤,为原发性胆脂瘤。(3)上皮移行学说:具有鼓膜的边缘性穿孔或大穿孔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其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边缘性穿孔的骨面向鼓室内移行生长,并逐渐伸达鼓室窦、鼓窦及乳突区,其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聚集成团,形成继发性胆脂瘤。(4 )鳞状上皮化生学说:该学说认为,中耳粘膜的上皮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可化生为角化性鳞状上皮,继而发生胆脂瘤。第8 张幻灯片通过这张图,我们总结一下后天性胆脂瘤的发病机制。第9 张幻灯片中耳胆脂瘤可出现以下症状, 1

中耳胆脂瘤 修改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243595614
  • 文件大小837 KB
  • 时间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