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章腹外疝.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第十章腹外疝大纲要求 1. 腹股沟区解剖(1 )腹股沟管结构( 2) Hesselbach 三角组成( 3 )股管结构 2. 腹股沟疝(1 )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类型( 2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诊断(3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4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 3. 股疝(1 )诊断要点( 2 )治疗【调整后的讲课顺序】 TANG 1. 斜疝与直疝(1 )腹股沟管结构及斜疝的发病机制(2) Hesselbach 三角组成及直疝的发病机制(3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诊断(4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2. 股疝(1 )股管结构( 2 )诊断要点( 3 )治疗 3. 其他考点(1 )腹股沟疝的临床类型( 2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第一节斜疝与直疝(一)斜疝· 斜疝是由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而形成; · 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全部腹外疝的 75% ~ 90% ,或占腹股沟疝的 85% ~ 95% 。· 男女之比:约为 15:1 ;右侧多见。 1. 腹股沟管结构——斜疝的通道——核心点! ·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半部内侧,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男性长约 4~ 5cm ,内含精索(女性稍狭长,内含子宫圆韧带)。【腹股沟管解剖记忆 TANG 】第 1步——初识 1. 内口: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由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 2. 外口: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3.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4.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陷窝)韧带。 5. 前壁:最外面是皮肤、皮下组织,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有腹内斜肌的部分肌纤维。 6. 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腹股沟管解剖记忆 TANG 】第 2步——简化· 内口——腹横筋膜; ·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 上壁——腹内斜肌+ 腹横肌; ·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 2 · 后壁——腹膜+ 腹横筋膜+ 腹股沟镰。【腹股沟管解剖记忆 TANG 】第 3步——口诀(原创) 内口外口两裂隙,腹横筋膜腹外腱。上壁柔软两块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下壁坚硬两韧带,腹股沟边是腔隙。前壁后壁两个壁,三分天下不难记。【腹股沟管解剖记忆 TANG 】第 4步——图谱外口——三角形裂隙——腹外斜肌腱膜的。·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 · 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内口:卵圆形间隙——腹横筋膜的; ·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斜疝的发病机制①先天性解剖异常; ②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并腹内压增高。(1 )先天性斜疝: ·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睾丸由腹膜后第 2~3 腰椎旁开始逐渐下降, 并依次带动腹膜、腹横筋膜及腹前外侧壁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最终推动皮肤形成阴囊。· 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紧贴其后壁。· 鞘突下段在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 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构成斜疝或鞘膜积液,或同时存在。·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

第十章腹外疝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