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 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 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因为理论水平有限, 其不足之处恳请刘老师斧正。本节中,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 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市民社会) 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 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第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 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第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 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五,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 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 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 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 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 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 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 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 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 而是共同利益。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 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利益, 全体利益在无数多的个体差异面前已经近乎退缩为零, 任何假全体利益之名言说的论调都有值得怀疑的初衷。只有共同利益可言, 共同利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不得不如此、只好如此的被动性, 是彼此牵制彼此掣肘因而相互退让相互妥协的表现形式, 因而国家就是“强迫”的代名词, 国家在这种既成的“强迫”中应该容许妥协的各方在适度的范围内的斗争。如果一个国家又强调“强迫”又不容许斗争, 那无疑这样的国家是最蛮横的, 是根本不值得相关各方继续信守在它周围维持这样一个彻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anfengdao
  • 文件大小94 KB
  • 时间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