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两种德育思想.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两种德育思想.doc1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两种德育思想古代家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其中的德育思想,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就从德育的角度, 来概要梳理一下古代家训中蕴藏在理财和读书两个方面的德育思想, 以及其对现代家庭建设所具有的独特借鉴意义。一、理财重德古代家训中关于理财的思想, 至宋代大兴。宋代具有理财思想的家训著作主要有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倪思的《经锄堂杂志》等。另外, 赵鼎的《家训笔录》和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也是有关理财家训的名篇。古代儒家学说, 千言万语不离“道德”两字。所以, 他们在理财时亦重道德。叶梦德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说:“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不可“妄取于人”即是重德思想的流露。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得更直白: 理财“其源不可不清, 其流不可不治。源则问其所自来,义乎?不义乎?流则问其所自往,称乎?抑过与不及乎? ”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则论述得要系统、详明得多。此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正本”,二是“制用”。“正本”,就是理财要重“德”, 以“德”正生财之道;“制用”,就是开源生财。“正本制用”合言之,即是先正身以德,然后节制财用。关于此点,陆氏言:“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 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 则末随。趋其末, 则本末俱废…… 2 非贤非知之人,人所鄙贱,虽纡青紫,怀金玉,其胸襟末必通晓义理。己无以自乐, 而人亦莫不鄙贱之, 岂非趋其末, 而本末俱废? ”显然, 在陆氏看来, 一个不讲道德的人, 虽能“纡青紫”做高官,“怀金玉”当富翁, 是不会得到人们肯定的; 相反, 趋其本, 重德性而获得财富, 才会为人所尊重。上述理财思想, 伦理色彩甚明, 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人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言:“佃家劳苦, 不可备陈。试与会计之, 所获何尝补其所费。新管当矜怜痛悯, 不可纵意过求。设使尔欲既遂, 他人谓何? ”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言:“凡声色货利,非礼之干,稍有玷于家声者,戒勿趋之。”古人理财重德, 取财重道, 重义轻利, 是显然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达成理财重德重道重义的呢?这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就其大要言, 就是临财之际,得把人当同类看,当人看,胸有人道情怀,而不可见财眼开, 把人视为异类,不顾其生死。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凡邻近利害欲得之产, 宜稍增其价, 不可恃其有亲有邻,及以典至卖,及无人敢买,而扼损其价。”明人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言:“如遇荒欠, 慎勿刻意取盈。”这种置产业得“稍增其价”,收租得“勿刻意取盈”等思想,就是要别人有饭吃,以免流离失所,类同牲畜,就是把人当人看,就是一种人道情怀。此类思想《郑氏规范》中说得最多, 最系统,如“增拓产业, 彼则出于不得已, 吾则欲为子孙悠久之计。当体究果值几缗, 尽数还足。不可与驵侩交谋, 潜萌侵人利己之心”“交券务极分明,不可以物货逋负相准。或有欠者,后当索 3 偿。又不可以秋税暗附他人之籍,使人倍输官府”“田租既有定额,子孙不得别增数目。所有逋租,亦不可起息,以重困里党之人”等。《颜氏家训》是较早论述理财问题的,其《止足》篇言: 人不可不知足,“二十口之家, 奴婢盛多, 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 堂屋才蔽风雨, 车马仅代杖策……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这等“以义散之”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两种德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06 KB
  • 时间2017-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