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梁思成的故事一、品读下面的语句,并以你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为陈述对象,仿写一段话。当他攀登木塔时, 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 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 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当时,当时,当时,他决不是而是,。二、品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 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 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 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黯淡灯光下, 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 每上一层, 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塔下的应县县城, 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 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 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 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 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 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 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 风呼呼地刮着, 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 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后, 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 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木塔建成之后, 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 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 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1 .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划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答: 2 .品味下列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答: ⑵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答: *3 .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是否武断,为什么? 答: ⊙发展空间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⑴ 1936 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 5 个人的考察队,却集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 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⑵一进入龙门,林徽因就被石窟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这座开凿在北魏太和年间的洞窟, 经过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的雕造, 已蔚为大观, 唐贞观以后,龙门又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山窟龛层层密布,全山造像多达 10余万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三大石窟。⑶驻足龙门山下, 骋目四望, 一座座洞窟掩映在山树之间, 石头的韵律在这里形成了一派浑然的交响。⑷石径崎岖坎坷, 生满滑腻的青苔, 径上灌莽丛生, 羁绊着人的腿脚, 使攀援者步履维艰, 不小心就要摔个跟头, 尽管大家都是脚力强健的青年人, 一座山没有爬到一半, 都已精疲力尽。⑸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lv2qq6
  • 文件大小107 KB
  • 时间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