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艺术夏.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艺术夏.doc1 论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艺术夏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是告诉人们如何去为。顺势而为,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今许多教师朋友们慨叹: 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呀! 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 口口声声要平等要自由,才豆丁大就已经专门和你唱反调!其实细想这也是时代的产物,要解决这一矛盾, 正是要消除学生被动教育的逆反心理。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与“无为”而治的教育模式,因为二者教育效果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没有讲究“无为”, 而是一味地强调“有为”, 被教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教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家长经常向儿女们讲述着十月怀胎的困苦艰难, 临产时的撕心裂肺, 儿女感冒发烧时的彻夜不眠。在儿女成长中, 日常衣食住行要操心、身体健康要操心、心理问题还得操心……在学校,老师们也是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关于积极遵守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甚至关于防火用电交通安全……事无巨细, 教育意识贯穿始终。家长、老师所做的这一切, 往往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强的震撼。学生树立理想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枉费老师的一片教育苦心, 要努力学****将来报效祖国。但这种被动产生的行为总是三分钟头脑发热,过不了多久又会抛到九霄云外。而“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 就是指教育者本身具有明确的教育意识, 但被教育者并不会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教育于无形, 让教育了无痕迹。教育者用心构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 2 体,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艺术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叶圣陶曾说过:我们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同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也是为了“不管理”!笔者所在学校的领导就认同这么一条不成文的法则: 一个事无大小全部过问, 甚至还要亲身躬行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好班主任。显然这样的管理毛病就在于他们吃力不讨好地把事情全做了, 累坏自己不说, 也培养了学生的奴性意识。而作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应懂得做好宏观调控和引导工作。何况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学风如何, 不是看有老师监督时学生表现有多好,而是看没有老师在场时情况如何。且惟有如此, 才是真实的。留白是国画的基本技巧, 而这点恰恰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一张白白的纸,本是虚无的,让画家在上面略点几笔,虚无部分就马上变得有意义, 不可缺少了。管理当中恰当地用上三分力也许比用足十分力得到的效果更好。“无为”在教育管理中的效果已毋庸质疑,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怎样实践和运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身体力行,自主管理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的班主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权力,于是学生缺乏一种主人翁意识, 在校读书似乎是为父母读为老师读, 如此就非常被动。在班级管理时, 适时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班、团干部的培养、班级纪律的制定、小组之间的评比竞赛等这些都可由学生自己去根据实际策划、判定、实施, 而班主任可做一个参谋、协助管理者。同学们可以自己主持班会课,组织班级间的活动课,甚至偶尔当老师上一堂正式的课, 老师仅做知识补充工作, 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好方法。实践效 3 果是非但同学们不是什么都没学到反而配合得比平时更好更认真, 接受也很快,而“教者”也体会到了老师平日的辛劳。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天职就是为学生解除疑

论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艺术夏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06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