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doc1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摘要】理论层面上看, 要形成学生校园归属感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透过理论视角观察实践发现, 电大学生校园概念淡化、教学交互方式转变及***学生特质, 导致学生校园归属感淡薄, 呈现出文化认同缺失、群体认同障碍和活动参与不足等特征。为此, 试图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提出化解困境的基本思路。【关键词】电大;归属感;校园文化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已成为电大人致力追求的一项发展战略, 提升社会影响力是创建和保持优势品牌的必经之路。学生认可电大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及服务文化等,并在师生关系良性互动中形成强烈的校园归属感,积极主动参与电大校园建设,这是提升电大社会影响力的关键之举。因此, 研究并培育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是关系电大长远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一、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三个维度国外学者 Goodeno w 认为学校归属感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并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和活动的重要一份子的感觉。[1] 国内学者包克冰等人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 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2]。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此概念的理解, 我们发现可从三个维度考察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形成, 即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及行为维度。 2 (一)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认知维度该维度强调学生对学校目标、纪律、道德规范的接受, 即对学校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校园文化的接受, 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在学校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曹光法通过实证研究, 为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名, 前五位的分别是学校氛围、人际关系融洽度、同学友谊、校领导及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校园的安全状况。[3] 可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学生的校园、导师及专业归属感, 有助于提升学生校园归属感。(二)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情感维度该维度强调学生感受到的来自教师及同伴的接受、重视和尊重, 反映出学生在学校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如喜爱、享受、联结、依恋、厌恶、高兴、悲伤、焦虑等情感体验。正如前文曹光法的实证研究所述, 人际关系融洽度、同学友谊对学生校园归属感具有重大影响。在校园、班级中人际交往和谐的学生更易于获得较高水平的校园归属感。(三)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行为维度该维度强调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课内及课外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乐于参与校园活动是具有较高归属感的重要特征。根据学者 finn 的认同?C参与模型理论[4] ,对学校认同的学生将可能增加参与校园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同时, 学生在得到恰当指导的前提下, 增加的参与活动也将有助于学业的成功, 而该成功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 加强对学生情感性的支持服务, 将促进学生校园归属感提高。 3 二、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淡薄的原因探究高水平的校园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减少辍学暴力等不良行为,促进学生为学校发展献策献力。然而, 电大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生校园归属感普遍淡薄。深入探究该问题起因势在必行,以便有的放矢地给出对策。(一)校园概念淡化造成文化认同缺失电大校园尽管有传统校园一般的物质形态, 但其学生到校集中授课较少, 学生在虚拟校园学****时间更多于实体校园。因此, 电大对学生的教育、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08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