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1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摘要:“古之伤心人”秦观的《踏莎行》有着双重审美意蕴。一用“搜研物情, 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词人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使他的词写得新颖、神妙, 情景交融, 自然感人。二用“曲尽人意, 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 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 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而其含泪泣血的词格与个体生命气质, 又给人留下无穷启示: 面对困难与挫折, 莫作失路之悲, 应当珍惜生命, 看淡人生得失。关键词:秦观《踏莎行》审美意蕴人生启示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秦观所作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 [10] 是其天赋敏锐之心性与平生苦难经历、高超作词艺术修养的结晶。古往今来, 不知引起多少名家的赏识, 产生过良多感慨。该词词旨凄婉, 音调低沉, 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遭贬失意时的脆弱性格, 而且全词以写实与象喻相结合, 开拓了高远、深沉、凄凉的词的意境, 包含着无穷的审美意蕴和诸多的人生启示。一《踏莎行》写于哲宗绍圣四年( 1097 ), 是秦观由之前的贬所处州(今浙江丽水) 被再贬到郴州( 今湖北郴县) 时所作。此时他因旧党关系受到当政者排斥, 官职被削, 一再远徙, 心情悲苦, 于是缘情写景, 写下这首 2 千古流传的唏嘘词句。对《踏莎行》一词的欣赏, 深谙秦观禀性的词作大家苏轼最欣赏末两句, 据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云:“坡翁绝爱此词尾二句, 自书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1] 而词评名家王国维却欣赏上片末两句,他认为:“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2] 二人有此分歧,我们认为,这恰好道出了《踏莎行》的双重审美意蕴。(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细读全词, 不难看出词人当时仕途遭遇挫折, 孤苦待罪他乡, 思念故土那种极其深重的悲苦。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 桃源仙境望不见, 到哪里去寻访呢?此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 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 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秦观被贬郴州, 想到了桃源的故事, 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哀叹, 想到“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这是整个美好理想的破灭。一切无望, 他便回到惨淡的现实中来, 发出凄厉的哀叹: 我怎么忍受得了形单影只被困春寒料峭的孤馆中的痛苦呢?夕阳西下,杜鹃催暮,啼声凄切,如在唤我“不如归去”。正因为有前三句对绝望悲苦心情的象征性描写,“高楼”既“失”,“津渡”已“迷”,“桃源”在人间“无寻”, 才有对“孤馆”“春寒”“鹃”啼归去、“斜阳”日“暮”的实景描绘, 至此词人便更不“可堪”了。这两句写实之景, 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 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 一种深 3 情绵渺的叹息。其实, 何止一首《踏莎行》, 纵观一本《淮海居士长短句》, 总能让人触摸到这种深情的美文, 它总是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 情中生景, 景中有情, 给读者直接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以“孤馆”写人孤苦无依,“春寒”写心寒,在杜鹃鸟声声呼唤着归去但又不能归去的从早到晚的痛苦煎熬……譬如他的《浣溪沙》之“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以飞花拟梦, 以丝雨状愁, 以有形喻无形, 以物境绘心境;再如他的《减字木兰花》之“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诗意与情感比作具体的物象,等等。从深层意蕴看,本词上片的后两句是以杜鹃之啼,代表春光之消逝, 又与本句的“孤馆闭春寒”“斜阳暮”相溶,本是春天,却只感其孤苦凄凉之寒意, 大好韶华就在声声的唉叹中走向“斜阳”暮境。这是正面叙写贬谪之情景, 写得情景交融, 自然感人。这与王氏的“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2] 等鉴赏标准相吻合, 而词的其他地方多为用典或象喻之语,为王氏所不赞赏,故只称美此二句。苏轼在《祭张子野文》中说:“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 盖诗之裔。”(《东坡集》卷三十五) 其中“搜研物情, 刮发幽翳”一语, 可用来概括该词以自然及人文的物质世界为审美对象的特点, 这也是秦观词之基本风格: 绘写物态, 又以物态寄寓感情, 让情感在物态、物境的掩映下汩汩流淌, 动人心魄。这要求作家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 达到忘却自身, 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观察的如此深“入”, 便使他的作品能“出”得如此新颖、神妙, 这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高情远识。但与东坡不同, 秦观写江山之胜时, 少有东坡的清新俊迈之笔, 多显 4 柔弱婉约之词格, 东坡就曾以“山抹微云秦学士”句戏秦观词的气格之病。有人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16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