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评课是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评课是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doc1 评课是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摘要评课是一种普遍的教研活动,提升评课的专业化水平需要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 需要基于课堂观察的精准点评, 需要基于科学分析的理性量评, 需要评课者和授课者话语体系的融合, 使评课真正评出门道、评出公道、评出味道。关键词评课理念互通对等交流精准点评专业化评课是听课后的“常规动作”, 是一种较普遍的教研活动。俗话说“听课不评课等于没听课”,这话虽绝对,但也可说明高质量的评课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的评课活动中, 存在着评课者话语强权、草率定性、隔靴搔痒、理实分离等弊端, 只有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基于课堂观察的精准点评,基于科学分析的理性量评,才能实现授课者和评课者话语体系的融合,进而提升评课的专业化水平。一、交流互评:确立评课新常态评课的目的不在于诊断,因为评课者不是“医生”,至少不能保证每个评课者都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即便评课者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是“全科医生”, 不可能对一堂课做到全景“***”, 不可能明察秋毫地包治“百病”。评课需要摆脱“病理性诊断”的价值取向,确立以改良听评双方课堂教学为核心诉求、以对等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评课新常态。 1. 对等交流需要话语体系融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 2 一千个人可能就有一千种的教学理解。当评课者与上课者对教学有不同理解时, 如何有效地避免话语强权和意志“移植”, 避免评课中的“踩高跷”和“云端跳舞”,真正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主张相互碰撞、教学理念相互交融、教学实践相互切磋的过程,需要双方话语体系的融合。评课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总带有评课者的个人色彩,评课者不同, 评课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评课者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根基决定了评课的深度和契合度。在评课之前, 评课者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被评对象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有大体了解, 寻找彼此间的“共同语言”。首先, 评课者必须是一个用心的听课者, 在听课过程中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和设计意图背后的教学理念。听“懂”课而不一定听“会”课, 这是对评课者的基本要求。其次,应给予上课者足够的陈述教学设计意图的机会, 即在评课前先让授课者“说课”,从而对授课者的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密集的“看”“听”, 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断。第三, 要变换角色, 即站在授课者的视角来审视, 如果我是授课者, 我会如何设计与实施, 只有使自己置身于授课者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更为真切、客观、理性地交流。例如, 笔者在评课前总喜欢与授课者“闲聊”, 或让授课者“自评”, 给授课者足够的陈述机会,让他们谈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和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使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为有效度的评课奠定基础。评课者与授课者的“共同语言”缘自彼此的相互了解, 这一相互了解更多的是通过评课者的课堂观察、授课者的集中陈述、授评双方的相互“闲聊”展开的。有了“共同语言”,才能实现双方话语体系的融合,避免评课“听不懂”“不想听”或者表面恭恭敬敬、背后牢骚满腹的现象,使评 3 课真正成为促进授评双方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 2. 对等交流需要模糊双方角色长期以来, 在评课时, 评授双方的地位存在明显的落差, 评课者“优势”地位明显,掌握着话语的主导权,对授课者教学具有“一锤定音”的权威; 被评课者

评课是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12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