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评韩国电影《许三观》.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评韩国电影《许三观》.doc1 评韩国电影《许三观》内容摘要: 改编自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从上映之初至今,备受中韩两国学者关注。同时,与原著相较之下电影也广为中韩学者诟病。然而, 从艺术精神层面来看, 韩国导演河正宇改编的这部《许三观》是发扬了原著精神的。本文将从“淡化时代背景, 关注个体生存”和“许三观――英雄式的小人物”两方面探讨电影与原著艺术精神的近似性。关键词: 《许三观卖血记》电影《许三观》河正宇艺术精神改编自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于 201 5 年1月 14 日在韩国上映。制作费达 100 亿韩元(约合 5700 万元人民币) 的《许三观》欲达到收支平衡点, 观影人数需达到 300 万人, 而据韩国门户网站 NAVER 检索, 该电影的累计观影人数不足 100 万人。作为商业电影, 从票房来看, 可以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票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且仅从票房来判断电影本身的优劣是不当的。故此, 本文将试图抛开票房影响, 从电影与文学的关联角度, 关注《许三观》的细节, 探讨电影《许三观》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艺术精神层面的近似性。一. 淡化时代背景,关注个体生存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从文学到艺术的再生产过程,把文字用图像和声音表现出来需要导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韩国电影《许三观》从中国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而来, 中韩两国同属汉文化圈, 儒家文化根深 2 蒂固, 这使得中韩两国拥有相同的文化基础, 但是由于中韩两国近现代史历程不同,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异,导致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不好处理的因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小说中有关文革背景下的故事。对这类故事, 电影《许三观》导演河正宇选择删去。他表示刚开始时打算努力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 但这非常困难, 后来看到张艺谋根据《活着》改编的电影《人生》(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在韩国译为《人生》)只融入了原作的 10% ,决定不被原著束缚住手脚。同时,河正宇表示,除了“文化大革命”的故事不符合韩国人的情感需求而被删去之外, 电影《许三观》致力于忠实原著。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1999 年在韩国翻译出版,该书共出过三版,到 2016 年7 月第三版已重印 36次。《许三观卖血记》在欧洲获得多个奖项, 反映了从内战前后到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中国现当代史的内容, 这是韩国读者接受《许三观卖血记》的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韩两国国民在生存经验上的相似性。张清华说: “‘经验的最接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能够沟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这是有道理的。困难时期靠卖血维持生活不仅仅是中国的经验,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韩国, 贫困的百姓也曾把卖血看作生存手段, 甚至到 70 年代仍有为生存卖血的人群。导演河正宇抓住了“贫困”、“卖血”这两个关键词, 将故事场景置于 1953 年-1964 年的韩国社会,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 韩国正面临战后重建, 贫困和饥饿导致部分民众靠卖血维持生计。这一历史背景的设置, 紧扣小说的两个主题――贫困和卖血, 从而将这个卖血的故事成功地从中国移植到了韩国。 3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提示时代背景,鲜有借叙事者之口讲述时代或在小说中直接体现时代背景的事件, 采用了淡化时代背

评韩国电影《许三观》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06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