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人文性探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人文性探究.doc1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人文性探究《荷塘月色》历来就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家名篇, 不同层次的读者, 带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感去品读《荷塘月色》, 就出现了对其主题和情感的多样性解读。归纳起来, 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种认为作者描写清冷的景物, 表现凄凉的心境, 突出的是愁闷和矛盾; 一种认为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 拘守个人小天地, 表现的是闲适; 一种认为作者反映的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比较强调的是第三种观点,现在依然还有不少教师用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主题去影响学生。其理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突出了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中间部分突出地表现了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的朦胧幽美; 文章结尾又想到了江南的采莲。“文眼”告诉人们作者对现实不满, 文中荷塘美景, 文尾想到的江南采莲美景都反衬出对现实的不满, 而对现实不满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而突出了“不满”与“向往”的主题。但是, 笔者以为,把《荷塘月色》简单地理解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是突出了作品的政治性, 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 这其实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 是把朱自清先生当成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而不是爱国的民主战士( 此时的作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战士)。在《荷塘月色》里, 作者表现了一定的政治愁苦与彷徨, 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人文情调上的郁闷,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是作者用美景对美人的梦幻置换。《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7月, 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2 的时候。人们按照一般的思维定势分析, 说爱国的朱先生在这个时候苦闷彷徨, 一定是“对黑暗现实不满”,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就算朱先生在政治上愁闷彷徨, 也不过是他在新旧时代、新旧势力矛盾冲突之际的自然反应。他的愁闷彷徨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严格说来, 还谈不上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因此, 如果单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荷塘月色》的主题与情感, 不仅人为地拔高了朱先生的“革命性”, 还掩盖了《荷塘月色》所展示的人文美, 降低了文章的美学意义。朱先生在政治上有愁闷彷徨, 但这种愁闷彷徨更多的是出于他的人文性而不是他的革命性。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既不愿参加***, 也不愿意加入革命。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暂时逃避的一法”( 《哪里走》) 。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 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见陈竹隐《忆佩弦》) 。可见他虽然在思想上有关注或者维护人的自由、平等、尊严、价值、命运的人文倾向, 但在政治上还是比较保守与胆小的。纵观朱先生的一生, 其所作所为也只是体现了他的正直, 而且这种正直也只是知识分子人文思想的自然流露, 并没有显现出他的革命性。作为一位国学大师, 他关注更多的还是学治而不是政治。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 历来被认为是“文眼”, 是最有政治色彩的。按照这一思路, 作者选择“曲折”、“幽僻”、“寂寞”、“阴森森”的荷塘,去“做个自由的人”, 从而不理白天“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 似乎确实有不满现实的苦闷。但是, 如果我们联系先生的工作 3 经历、家庭生活、个人性格看, 应该还有更浓的怀旧心理与人文意味。先生 1920 年大学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人文性探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