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铃兰花》教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铃兰花》教案.doc1 《铃兰花》教案一、学情分析本教案适用于四星级高中中等高二学生。二、教学目标(一)掌握散文事、人、理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二)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一)对文本中“我”的恐惧心理的解读。(二)文中人物形象的解析。四、教学方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投影铃兰花图片,简介铃兰花,导入课题。(二)文本研读 1. 设问: 我们在面对叙事类文本时, 如何概括故事的要点呢?必须抓 2 住哪些要素呢? ――概括情节的要点:(1 )人物(对象)(2 )事件(行为、结果) 2. 走近文本: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事) 明确:幼年的“我”在恐惧中为母亲采摘铃兰。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地狱”。(2)“我”对“地狱”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 ――恐惧。这“地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令我如此恐惧呢? 明确: 第一,“地狱”( 洼地) 本身具有可惧性; 第二, 从小父母对我进行基督教育时,多次提到可怕的“地狱”。由此可见, 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尽情地渲染了“地狱”的恐怖及“我”对“地狱”的恐惧心理。(3 )针对“我”的恐惧心理,父母都做了些什么? “父亲”:父亲强迫不到六岁的“我”去“地狱”放牧。(第 5、 11、 13-18 小节及 25节。) 独自去“地狱”放牧的“我”当时有怎样的表现呢? “我只好赶着牲口, 尽量放慢脚步, 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来,也不敢回头好好地看看四周。……”齐读 11-18 节。结合文本, 从父亲强迫“我”去“地狱”放牧这件事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呢?你赞同父亲的做法吗? 3 文中父亲的做法可能在大部分人看来不大容易接受, 但这在西方的教育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作者是前南斯拉夫人, 前南斯拉夫人有着游牧民族的血统,民族性格中多了一些野性和强悍,就像我国的蒙古族、维吾尔族一样。这也和欧洲人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关系的。欧洲人崇尚的男子是健壮、强悍、有男子气概的美。如果从这个视角看, 父亲的行为就是一种严厉的父爱的体现。“三字经”中就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然而这次放牧经历不但没有减轻“我”对“地狱”的恐惧感, 反而使“我”对洼地的恐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看来父亲的这一做法对消除“我”的恐惧心理没有效果。那么针对“我”的恐惧心理,母亲又做了什么呢? 相比于父亲的严厉强硬,母亲显得较温柔和善。明确:从第 7、 20、 23、 24、 34、 36 小节可看出母亲很温柔、和蔼。读第 23、 24、 25 节,设疑:母亲如果真心想要铃兰花,她为什么不自己去地狱或是和父亲一起去地狱采呢?为什么母亲会那样说呢?父亲又为什么会附和呢? 明确: 其实父母是有意让“我”听到他们说“地狱”里有铃兰的对话的,这一对话带有暗示性,因为他们想让“我”克服恐惧,战胜自己,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想让“我”自己从恐惧的阴影里走出来。可见, 文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良苦用心的爱的体现。(板书) (三)孙犁说:“散文,都是有所为而写的,作家在阅世之余,常常 4 思考着一个问题, 一个道理, 从一篇文章中把这个道理揭示出来。这个道理,常常是通过一件事,

《铃兰花》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106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