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摘要: 阐述了上海老居住区的发展历程和绿化景观现状,针对新老居住区景观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不和谐元素, 提出了老居住区的改造对策。关键词: 风景园林, 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0422(2007)07 0056-03 1 前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对良好品质生活环境的渴求日益显现。伴随着一批批新建住宅区兴起, 小区内部景观面貌也在不断提升, 使新老居住区之间的环境差异越来越大,同时老居住区内部自身的环境及公共设施与现代生活问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使居住在老居住区中的人群也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 使社会群体间居住环境差异缩小, 是值得各级主管部门和园林工作者深思 2 的问题, 对老居住区内部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造, 不仅十分迫切, 而且意义深远。本文就上海老居住区的改造作初步的探索。 2 居住区的发展历程上海层住区的发展最初受美国建筑师西萨三十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设计理论的影响,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小学及日常商业点;五十年代受原苏联的规划理论影响, 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 封闭的周边式布置; 六十年代沿用了一条街的形式, 沿街两旁有各种商店、餐馆等文化商业设施, 生活较为方便, 但也带来了居住环境的恶化。这些时代所建的居住区如曹杨新村、彭浦新村、蕃瓜等, 居住区设计标准还较低, 人均绿地一平方米以下, 着重考虑的是解决房荒的问题, 因此在居住区环境方面考虑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 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成了主要的建设模式,规划理论上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结构, 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也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重视,如上钢新村、上南新村、梅园新村等, 居住区内有了宅前宅后绿地, 局部也有了集中的花园等公共 3 活动场所,但环境布局方面也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的“绿”上, 只是满足一个较低的绿化指标而己。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开发商介入了住宅的建设,住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业主在考虑住宅内部空间、质量的同时, 对外在的环境面貌愈加看重, 促使开发商对居住区的环境规划、建设越来越重视, 小区的环境不仅仅局限在绿上, 景观空间、植物配置、绿化覆盖率、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均有考虑, 因此景观设计也随之有了质的飞跃。由此也引发了一街之隔甚至一墙之隔两个居住区间环境之间的天壤之别, 阻碍了本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景观形象提升, 带来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对老居住区环境的改造, 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也给老居住区的相对弱视群体一个改善居住环境的机会。受不同时期居住区总体规划限制,解放初至七十年代的居住区内部条件太差, 需对居住区进行整体改造。本文仅对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居住区景观环境改造作一个初探。 3 老居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 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受当时 4 条件的限制,把居住区景观设计往往简单的理解为绿化设计, 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 景观设计往往只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附属, 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足

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9
  • 文件大小77 KB
  • 时间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