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分布的修正公式.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分布的修正公式摘要: 本文在过去低浓度固液两相流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浓度分布的一个修正模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有关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关键词: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修正浓度分布 1 前言迄今为止,关于固液两相流中颗粒浓度分布规律的研究已有很多,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公式(Rouse, 1937; Itakura Kishi, 1980; Hunt, 1954) 。其中,倪晋仁和王光谦(1989) 提出的统一公式,能较好地概括各种公式。实际上, 实测结果多数表现为两种浓度分布, 其中一种是人们较为熟知的底部浓度最高而顶部浓度最低的分布模式; 另一种则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即最大浓度出现在底部以上的分布模式。采用常规的理论将很难解释上述两种浓度分布模式的存 2 在。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无法定量来描述它们,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描述它们。为此, Wang Ni (1991) 采用动理论方法求解了低浓度两相流中的泥沙浓度分布。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过去对于高浓度情形进行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已有的少数研究中, Bagnold (1954) 的研究和 Michalik (1973) 的工作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也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修正模型通过类比气体分子运动理论中的相关处理方法,固体颗粒的运动可用 Boltzmann 方程描述。这样,单位体积的颗粒数沿垂向的分布公式可表示为(Wang Ni, 1991) 3 (1) 其中 A 为未知参数;β是与 Lagrange 算子有关的参数;ζ,Z* 为与水沙运动特征相关的参数。注意到(2)4 (3) (4) 珯珯其中珯 5 (5) (6)6 (7) 在上述各公式中,ηa 代表垂线上参考点的相对坐标;η=y/D , 相对高度; D, 特征长度尺度,对于封闭圆管 D 为管道内径, 对于矩形断面的管道 D=h (h 为水深的一半) 。对(1) 式求导并令其为零,可以得到垂线最大颗粒数对应的相对坐标η m=( ζ-1)/Z* 7 (8) 这意味着最大浓度的分布位置取决于ζ和 Z* 。当ζ=1时,垂线最大颗粒数的位置对应于床面, 这时浓度分布为 II型;对于较大的ζ来说, 垂线最大颗粒数的位置在床面以上, 这时浓度分布为 I型。在悬移质运动研究中, 我们知道 Z与ω/U* 成线性关系。ζ是ρ f/ρp和 d/D 的函数。这里 Z* 与通常所说的悬浮指标 Z 类似, 尽管它们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对于低浓度固液两相流, Z* 和ζ可表示为 Z*=5( ω/U* (9) 8 (10) 其中ω是颗粒的沉降速度;d 为颗粒直径,ρ f,ρp 分别为液相和固相的密度; U* 为摩阻流速。对于低浓度水沙流来说, 固体颗粒间的作用不太明显, 泥沙的悬浮主要依靠水流的紊动作用; 对于高浓度水沙流来说, 固体颗粒间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显著, 因此必须对反映颗粒所受上升作用的参数ζ进行修正。根据 Bagnold (1954) 的理论,颗粒间的作用可通过以下参数λ0 来反映 9 (11) 其中是颗粒的平均体积浓度; Cvm 是固液两相流的最大可能浓度,一般取为 。对于高浓度流动情况,可将参数ζ进行相应修正, 如根据实测资料将之修正为珯(12) 便可结合以上各式得出高浓度固液两相流垂向浓度分布的修正模型。 10 3 模型的验证为对现行模型进行验证, 我们采用了 Michalik(1973) 的高浓度固液两相流的实测数据。 Michalik 采用的固液混合物由沙(ρ p=) 和水(ρ f=) 组成,平均流速= 。沙的特征直径( 中值粒径)d50= 。 Michali k 的试验在一个内径为 D=200mm 的工业用管道中进行,唯一的可变参数是混合物的平均体积浓度,取值范围为 5 至 。设水温为 15℃~ 20℃, 动力粘滞系数为ν= , 雷诺数为 Re = D/ν=8 × 105 。根据沙的直径和水温, 可以得出对应泥沙沉降速度ω= ,由 Chezy 公式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分布的修正公式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16
  • 文件大小77 KB
  • 时间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