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在孩子懵懂无知的幼儿阶段时,就开场张罗五花八门的教材,让孩子学****英语、音乐,,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这一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
大脑好似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假设你不要ta走这条路,你要先牵ta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而父母塑造行为的工作,也应该这样展开。
接下来我们来说重点:怎样才能有效地带着孩子走你喜欢的那条路呢?
这里就用到了行为心理学的行为塑造法:惩罚和强化。惩罚是使孩子停顿某一行为,而强化是使孩子重复某一行为并保持下去。塑造行为的过程,可以先惩罚,后强化,也可以只强化好的行为,无视坏的行为,让孩子发现做好的行为更有利,于是选择做好的行为,让坏的行为自动消退.
不过,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采取“措施",因此在你对孩子的行为采取“措施”之前,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而不是对立,因此,塑造行为的第一步,必须是:
1。先听孩子说,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其实有时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了,他们有足够的智慧也能判断,只不过有时他们仍然是个想耍赖的孩子!他们的考虑过程甚至是她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这件事上耍赖。
因此,倾听永远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方式,为啥孩子想要这么做,听听孩子自己的道理。当他们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也许反而能停顿耍赖,按照规矩乖乖地来。
刚开场总是困难的,当一个孩子假设总是被打骂被威胁,总是一有意见就被要求闭嘴!ta不会觉得大人真心想知道他的想法。ta要不就妥协放弃了(而大人以为他终于学乖了),要不就更大声更剧烈的抗议。当一个孩子真的被尊重了,终于觉得自己重要了,ta才能表现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应有的样子,:
:定规矩,把你的“措施”亮出来
(假设没事先定规矩,那么临时遇到问题时要先把道理讲清楚,然后根据你的道理定一个规矩,并且让孩子服气地承受规矩。)在定规矩时,你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假设ta的行为不对,你会怎么做。你不必威胁说要打ta,因为惩罚的方式可不止打骂和说教这两种,还有更温和有效的方法.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两种。
①正惩罚
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就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分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这个刺激不一定是打骂和说教,还可以是罚款,,就要在其说谎时给予惩罚,使ta对说谎这一行为望而生畏,渐渐降低说谎行为的频率,直到消失。另外对于随地吐痰的人,立即罚款也是正惩罚的一个生动例子。但是使用正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必须让被惩罚的本人明确地知晓,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强度更要适宜,要记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②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所谓去掉一个好刺激,就是指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其原有的奖励。如一个孩子爱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怎么来改正呢?就是告诉他: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允许他看最爱看的《西游记》,否那么就不允许他看。这样他就会为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而自觉的来完成作业。
这里有位妈妈就很擅长使用负惩罚:
这位妈妈观察到每次6岁的女儿依依和她的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摩擦。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她俩玩之前,妈妈都会告诉依依,假设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许再在一起玩了。“不能玩”就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假设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分开游乐场。“必须分开"也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
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孩子已经提早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假设真的犯错了,她也能自然地承受这种“不能玩”“必须分开"的惩罚。
假设没有什么奖励可撤销的,怎么办?一位妈妈想到了方法:
于女士给出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特意给予孩子一些特权,比方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玩玩具等,当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她对儿子乐乐的惩罚手段就是剥夺“特权”。5岁的乐乐特别喜欢看书,于女士说,假设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但这种惩罚也一定要提早告诉孩子。于女士的经历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假设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假设乐乐一次不合作,她就拿走一本书.
不过笔者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keck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2-08-06